這是大唐天寶年間的一個上巳佳節(jié),天氣晴好、春暖花開,長安城里熱鬧非凡。人們成群結(jié)對,禊飲踏青,來到曲江之濱共賞盛世的韶光。在賞花的游人當(dāng)中,有一隊盛裝的人馬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你看!那是一眾佳人乘著香車寶馬而來,她們頭戴華麗的珠翠,身穿錦繡的羅衣,風(fēng)姿綽約,骨肉豐勻。看著這支光彩奪目的隊伍,人們不由為其撲面而來的華貴氣象所傾倒,紛紛議論,嘖嘖稱奇。大詩人杜甫,當(dāng)時或許就在圍觀的人群當(dāng)中,也被這隊聲勢煊赫的人馬所觸動。他在名作《麗人行》中,記錄了她們的姿態(tài):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yuǎn)淑且真,肌理細(xì)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這支豪華的隊伍,到底是何許人物呢?杜甫的詩句揭示了她們非凡的身份:“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原來,這是楊貴妃的姐姐們——虢國夫人與秦國夫人家的游春隊伍!“椒房”是古人對皇后的代稱,楊玉環(huán)雖然名義上沒有被立為皇后,但是待遇卻與皇后相同;她得寵之后,接自己的三位姐姐入京居住,分別被封為韓國、虢國、秦國夫人。唐玄宗對這三位“大姨子”照顧有加,不但賜給她們長安豪宅,每年還賜脂粉錢千貫,讓她們過著極其奢靡的生活。我們且看她們在這場春游中的一場宴席: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好家伙!翡翠鍋里裝著烤駝峰,水晶盤中盛出白鱗魚;不但有隨行的廚師現(xiàn)場烹飪,宮中御膳也在絡(luò)繹不絕地快馬送來;耳畔響著樂隊演奏的動人的蕭鼓,身邊則見嘉賓貴客前后簇?fù)怼?/span>這是何等豪華的享受!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白忙活。你看,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舉了又舉,卻遲遲不愿夾菜,原來這么奢華的聲色之樂,對她們而言卻早就聽得生厭、吃得膩煩!從這些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杜甫創(chuàng)作此詩絕不是為了贊嘆楊氏姐妹的豪華生活,而是為了表達(dá)辛辣的諷刺! 就在這片鼓樂喧闐當(dāng)中,《麗人行》中隱藏的主角登場了: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dāng)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你看他左右徘徊、前后逡巡,你看他大搖大擺、顧盼自得!原來這正是當(dāng)朝的“丞相”——楊國忠!他正在朝中炙手可熱、權(quán)勢熏天,誰敢指出他的丑惡本色呢?杜甫在最后揭開了全詩的秘密:看上去“淑且真”、“骨肉勻”的華美外表,根本掩不住當(dāng)朝貴戚的奢靡腐敗,掩不住太平盛世下的巨大危機! 楊氏兄妹的驕奢淫逸在當(dāng)時頗為著名,不僅在《麗人行》等詩文中留下了眾多的文字記載,還通過圖像的方式留存到了今天。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五場的節(jié)目中,出現(xiàn)了唐代畫家張萱所作的《虢國夫人游春圖》。雖然原作已佚,我們?nèi)匀荒軌蛲ㄟ^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宋代摹本,直觀地看到當(dāng)時的姻親貴戚出游的場景。 橫屏觀看《虢國夫人游春圖》 如同《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眾多題目一樣,對于場上選手和電視觀眾都很熟悉的詩句與典故,出題專家往往別出心裁,深入關(guān)注細(xì)節(jié)部分,有關(guān)這幅圖的題目也是這樣。 題目問到:“《虢國夫人游春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名作,虢國夫人就是楊貴妃的三姐,她因楊貴妃的得寵而被加封。這里描繪出游時的悠閑與雍容,駿馬步態(tài)舒緩,侍女在攀談,在欣賞四周的景色。元代詩句’虢國來朝不動塵,障泥一色繡麒麟‘,結(jié)合圖畫,請問‘障泥’是指什么?” A 靴子 B 衣服 C 馬具 無論是一首詩、一幅畫,還是一件事、一個人,總有很多不同的閱讀方式,你可能會背誦杜甫的《麗人行》,也欣賞過與此相關(guān)的《虢國夫人游春圖》。那么你是否知道題目中所問的“障泥”究竟是指什么呢? 細(xì)心的你一定已經(jīng)察覺,答案其實就藏在“障泥”這兩個字當(dāng)中?!罢稀庇衅琳?、隔擋的意思,障泥是一種馬具,垂于馬腹兩側(cè),用來擋避泥土,用途有點類似今天車輛上的“擋泥板”,在日常的騎馬出行中非常實用。李白詩云:“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蘇軾詞云:“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見唐宋大詩人出門之前,都少不了在馬鞍下面鋪上一塊障泥。 障泥的秘密還不僅僅如此,有專家認(rèn)為,障泥在我們深入研究《虢國夫人游春圖》的過程中,也扮演著一定的作用。要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一個有關(guān)本畫的爭議開始說起。這幅題目叫做《虢國夫人游春圖》的畫作,圖中的哪一位才是虢國夫人呢? 原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認(rèn)為隊伍前方身著男裝的是虢國夫人;有人覺得虢國夫人如果作為畫面的主角不應(yīng)該走在最前面,中間抱嬰兒的人應(yīng)該是虢國夫人;有人指出,抱嬰兒的人已經(jīng)是人老珠黃,中間并行的兩位貴婦中的前一位才是虢國夫人;甚至有人主張,畫面里根本就沒有虢國夫人。 三花 踢胸 面對這么多紛紜的爭論,小小的障泥其實也起到了一些辨識作用。原來,在中國古代,障泥垂下的長度也體現(xiàn)了等級差別。貴族所騎馬的障泥都比較長,而一般侍從的障泥都不超過馬肚。而走在隊伍最前面的人,她所用的障泥上明顯有刺繡圖案,雖然看不太清楚,不過與古人詩句中所說“障泥一色繡麒麟”也十分相符,可見騎者的地位十分尊貴。此外,這匹馬的鬃毛和胸飾也與眾不同,它鬃毛被剪成了“三花鬃”,胸前還垂著一叢華麗的紅色“踢胸” ,這些在盛唐同樣是馬主人地位的標(biāo)識。 當(dāng)然,類似的觀點至今尚有許多爭論,比如沈從文先生便指出:“至于馬剪三鬃、五鬃,只能證明當(dāng)時制度,卻并不代表騎者身份?!彼裕瑢τ谡l才是虢國夫人這個問題,學(xué)術(shù)界至今也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不過,飾品等細(xì)節(jié)對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生活,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人生活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詩詞中的許多細(xì)節(jié)都為我們透露出今人不易注意的秘密,而詩與畫的結(jié)合,正為我們深入觀察古代社會,打開了一扇生動而直觀的窗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