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按:今日在朋友圈看到淳安堂李小平老師分享的這篇關于磨墨的文章,感覺非常受用,故轉載于此。原文實為兩篇文章,一為《修川墨鑒之——磨墨》,回答了關于磨墨的六個問題;一為《修川墨鑒之——磨墨(補遺)》,回答了關于磨墨的五個問題。因為作者總共回答了關于磨墨的十一個問題,所以我干脆把兩篇文章統(tǒng)在一篇中,把文章標題改為《關于磨墨的十一個問題》了,轉載時略有改動。原文作者是修川居士,原載于公眾號修川藝事。
———— 啟明專用分割線
————
磨墨兩字,看起來挺簡單,其實內(nèi)含的小門道也挺多。從硯臺開鋒,到磨墨手法,還有用水、醒墨、洗硯········都與用墨有關。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做的不到位??赡芏紩ψ詈笥媚男Чa(chǎn)生影響。筆者用墨多年,對這些小道,略有探索。本文就將這些經(jīng)驗與畫友們做個分享和探討。 一、關于硯臺開鋒 開鋒是硯臺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開鋒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硯臺磨墨(關于硯臺磨墨:下墨和發(fā)墨是什么意思)的效果,古人以天然油石打磨開鋒。就一些古硯的參考來看,古人開鋒用的油石細膩程度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1000-1500號的人工油石的粗細程度。所以現(xiàn)代制硯開鋒一般都用人工油石。平整均勻,非常方便。(也有用水砂紙開鋒的,但相對而言,水砂紙開鋒的硯臺更容易退鋒)。硯臺本身鋒芒厲害的,可以適當用細膩點的油石,鋒芒差的,則用相對粗些的油石。筆者畫畫多,要求墨相對細膩,所以一般用1500號或者2000號的油石,效果還是相當可以的。
油石
這里有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就是所謂的古法磨墨(這里的古法大約指的是墨錠有了獨立的研磨功能之后,秦漢時期用來碾磨的墨丸顯然不能包含在內(nèi))。從唐宋古代人物畫中一些磨墨人的磨墨手法看,唐宋時期古人磨墨一般都是斜推直磨(如圖)。
韓滉《文苑圖》中書童的磨墨手法
另外,日本的磨墨手法基本參照我們唐代的標準,所以,日本書畫界至今還保留著他們認為的“古法磨墨”,即斜推直磨(根據(jù)硯臺形制的不同也有斜磨轉圈的,長條形硯臺適合直推,圓形或方正的硯臺更適合轉圈)。而目前國內(nèi)的書畫用墨者,多采用的是平磨轉圈法。更有甚者認為磨墨必須要平磨,所謂“墨正方能心正”,斜磨則是“邪道”。這真是要命的謬論,心若不正,墨正又有何用? 斜磨直推法磨墨
日本墨斜磨的磨口
筆者對兩種磨墨手法進行過長時間的試驗和比較。發(fā)現(xiàn)斜磨和平磨比有很多優(yōu)勢。斜磨的執(zhí)墨手法更為輕松省力,斜磨時整個手臂自然下垂,帶動食指和中指自然下壓,三個執(zhí)墨手指只要很小的力量將墨拿住就能以“重按輕移”的要求很順暢且平穩(wěn)地直推磨墨或是轉圈磨墨。而與硯面垂直平磨時,則執(zhí)墨的手指需要不小的力量先將墨拿住,不使手指下滑,才能開始磨墨,如此既費力,又不穩(wěn)。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墨錠形制的演變,也在影響著研磨的手法。唐宋時期的墨,從出土實物以及資料來看,尺寸都比較大(一般都超過10公分),長度、寬度、厚度都很適合用“斜磨法”。 此類大型宋墨的形制非常適合斜磨法磨墨
明清時期,墨錠制作風格發(fā)生顯著的變化。墨塊實用性被降低,增加了觀賞、把玩、送禮等功能,故而明代墨錠形制五花八門,一些個頭巨大,分量超過100多克的圓餅狀或長方大錠其實是完全不方便研磨的。 巨大的明代圓餅形墨(重近250克)
清代墨在曹素功的影響下相對樸素,多是長方小錠,且墨錠尺寸與唐宋相比整體都較小(一般都在10公分之內(nèi),多數(shù)甚至在6公分左右)。這樣的尺寸其實也是不適合“斜磨法”的,因太小而無法拿捏。所以明清墨,尤其是小墨,也只能是用“平磨法”磨墨。 小巧的清代墨(重僅6-16克)
還有一個影響磨墨手法的重要因素,就是家具的演變。唐宋時期的席地而坐或是矮桌矮凳,到明清時期的高凳大案。坐姿的改變必然會同時引起執(zhí)筆研墨手法的改變。 綜合上述的一些原因,筆者以為,在目前的使用環(huán)境下,如果墨錠個頭較大,用墨量也較大,還是用“斜磨法”省時省力。如果是精致小錠,本身用墨量又不大,用什么方法其實也無妨。 三、關于硯臺發(fā)墨與下墨
經(jīng)??吹酵娉幣_的朋友說“此硯發(fā)墨如油,下墨如飛”。什么是發(fā)墨?什么是下墨?發(fā)墨,是一種石頭之所以能成為硯臺的最重要因素,沒有之一,并不是所有石頭都能成硯,究其原因,就是發(fā)墨。古人形容好硯臺磨墨“如熱釜涂蠟”,這可能是對發(fā)墨最好的注解,發(fā)墨上好的硯臺能將墨錠中的煙,膠以及各種輔料的性能徹底的激發(fā)出來。磨出的墨液,不僅有煙料本身所具有的云霞般的油彩光澤,還會將各種輔料(如膽汁、麝香、各種香料等)的作用和味道也徹底的釋放出來。所以好硯磨好墨,確實本身就是一大享受。 下墨如飛,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來,其實主要指的是速度,這是硯臺的第二大重要指標。很多石頭不能成硯,就是因為根本不下墨。下墨的快慢,可能和硯石中所含的云母等成分有關,云母顆粒的粗細、密度、分布的均勻程度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發(fā)墨。 發(fā)墨和下墨,我的經(jīng)驗來看,這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概念。即能發(fā)墨如油的硯臺,必定不會下墨如飛,反之亦然。有偏向發(fā)墨的,也有偏向下墨的,當然也有折中的。關鍵還看你的用途,繪畫暈染、蠅頭小楷等需要有細潤墨色和豐富層次的,可以選擇發(fā)墨更好的硯臺。潑墨揮灑,大字生宣,耗墨兩大,不求入微者,下墨快,自然是第一選擇。僅以發(fā)墨油潤細膩論,筆者的經(jīng)驗是端溪老坑青花為最。以下墨快而不退鋒論,歙硯暗細螺紋為最。 這里有個問題需要提出來,就是有朋友試硯臺,用的是極為劣質(zhì)的墨,說是能夠考驗硯的性能。這種做法實在令人唏噓,墨不正,如何能正硯?奉勸這些朋友,試硯,務必用好墨。
四、關于研磨用水 如今喝的水都成問題,其實討論這個有點矯情了。 筆者做過一些比較,就目前的水來看,自來水是不適合研墨的,相對效果比較好的是泉水或是礦泉水等天然水,農(nóng)夫山泉之類的足矣。研磨時候水不能多放,而應該是放-研-再放-再研······如此反復。這樣既能磨得快,又能避免墨錠因泡水太久而漲裂致碎掉渣。研磨到什么時候才算磨濃可用?以筆者的經(jīng)驗,研磨至看到墨磨過的“墨路”并且“墨路”不消失即可,過濃則滯筆。 研磨完畢,為保護好墨錠,可將磨口在硯堂干凈的部位擦去余墨,并用吸水紙將磨口四周浸到水的部分吸干,切不可用吸水紙直接吸磨口,以免紙屑粘在磨口,影響下次使用。
五、關于醒墨及宿墨 磨完墨,最好不要馬上使用,可在硯臺中加蓋略作貯存,謂之醒墨。此法可使墨液更黑,無火氣。但不要隔太久,一般半小時內(nèi)就足夠。太久易成宿墨。若對墨色干凈程度要求很高,可以只用墨液面上部分,已干透在硯臺上或沉淀在底部的不要用,會有渣。作寫意或大字,則無妨。 宿墨,顧名思義,就是隔夜的墨液。磨好的墨隔夜,會“變質(zhì)”,膠性變軟,煙粉顆粒抱團變粗,因此宿墨往往顯得黑、糊、臟。但也有不少書畫家喜歡宿墨的這些性能,將其妙用,有著新鮮墨液無法呈現(xiàn)的特殊效果。賓翁是個中高手。 六、關于洗硯及養(yǎng)硯
若不用宿墨,則硯不可一日不洗,洗硯臺,以不傷硯鋒芒為度。古人有用木炭或絲瓜囊,都是不錯的材料,用一些布料也是可以的。不洗硯,也會傷硯鋒芒,時間久了,硯臺在研磨時會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此時,則需要將硯臺重新打磨開鋒。 每次用墨,總不可能將硯中墨汁悉數(shù)用完,用不完的,如果是上品好墨,可以另有用途,即養(yǎng)硯。其法先將剩墨調(diào)至淡墨,用筆沾了涂抹硯臺全身,待干再涂。若有閑情,此法可以反復使用,久而久之,硯身自會有油潤光澤。但切記需上品好墨。 七、關于磨口 磨口是判斷墨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磨口平整、細潔、少氣孔、透亮,證明墨之質(zhì)地和做工都相當過關。反之則墨差。 如鏡的清代墨磨口
然而影響磨口的因素卻非常多,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墨本身。墨有膠輕重、膠好膠差、煙粗煙細之分,一般而言,重膠墨軟亮而不透,輕膠墨硬透而不亮。好膠墨亮,劣膠墨不亮。煙細,則磨口細潔,平整密實,緊致有光。煙粗則磨口糙松,暗啞無神。磨口若能勻凈細膩,硬如刀刃,光澤透而能亮,則必是上品。何為透亮?即光澤不在表皮發(fā)顯,而是隱在磨口中,透射出來。有些墨磨口甚亮,軟而有白光,此是膠光,并非好墨特征。古人講磨口“鋒可裁紙”。必是好膠、輕膠、杵透佳煙之墨。 好膠墨,亮
劣質(zhì)膠,暗啞
輕膠墨,不亮,硬朗
重膠墨,亮,略糊
透亮的上品好墨
透亮的上品好墨
二是季節(jié)和氣候問題。墨易吸潮或者失去水分,所以不同的濕度環(huán)境下,磨口會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質(zhì)感,一般而言,秋冬季節(jié)干燥,溫度也低,磨口會硬朗、干凈,透一些。而在春夏季,南方尤其梅雨季節(jié),濕度很大,墨錠磨時軟糊,易卷邊,磨口以指甲掐之有痕,干后亦容易顯膠光。 夏季磨口
三是硯臺的問題,硯臺材質(zhì)眾多,粗細各異,對磨口影響非常大。綜合而言,硯粗者,磨口必不好看,暗啞無光,有絲絲磨痕,撫之粗糙如油石,反之過細且鋒芒不足的硯臺所磨的磨口,光亮有余而質(zhì)感不足。故硯宜取細而有鋒者。 粗硯磨口
細硯磨口
當然,影響磨口的這些因素往往是交織的,因此需要綜合判斷,僅僅某一點是不能作為鑒別好墨差墨的標準的。 八、關于墨皮
墨皮是新近出現(xiàn)的一個詞,指的是磨完墨后,磨口周邊產(chǎn)生的一層薄薄的不同于尋常磨口質(zhì)感的墨邊,其厚度一般在一毫米內(nèi),質(zhì)地比正常磨口軟,有時還會往外翹,與正常磨口剝離,干后甚至會爆裂。產(chǎn)生墨皮的原因眾說紛紜。個人理解,主要是因為磨墨時水加過多,磨墨過久,墨在水中浸泡時間太長造成表皮層吸水多所致。墨皮說明不了太多問題,一般來說,膠重或者氣候潮濕更易有墨皮。年份不甚久者易有墨皮。 九、關于香味
墨中添加物甚多,除幾味重要藥物外,尚有多種香料。依個人經(jīng)驗,不論新老,凡有濃郁麝香味的,皆是好墨。麝香是鹿科動物麝的雄獸香腺囊中的分泌物,腥香味濃烈。筆者所試上品清墨都有很濃的麝香味,磨時真可謂“墨香盈袖”。稍次者多有各種不明香料味,再次則多為冰片或梅片味,民國后的劣質(zhì)者有膠臭味及異味,不可不查。 十、關于磨口辨松煙、油煙、碳黑
油煙、松煙是古墨兩大主要煙料,清代及以前均以此兩種煙料為主,民國時期為降低成本,開始出現(xiàn)碳黑(即洋煙)入墨。各墨家均有不同程度的添加,因碳黑在使用效果上遠不及傳統(tǒng)油煙和松煙,故一直被垢病。然而要鑒別墨中是否添加碳黑,或者是否純碳黑所制,卻并非易事。筆者經(jīng)多年實踐,找到一種上紙試墨以外,通過磨口判斷碳黑的方法,簡單易行,準確率頗高。 方法如下:新鮮的磨口干透,以手指略抺一下臉上分泌的油脂,然后輕輕磨擦在磨口上,要輕,多次,而后放置約一分鐘。此時,若是油煙,則藍紫之光迸發(fā),紫光愈多,其質(zhì)愈佳。稍遜者藍光偏多。若是碳黑,則白光明顯,一片死寂,有些白光中略有藍光的,則可能是墨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碳黑所致。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煙料中所含有機物殘留多少所致。碳黑多為石油提取,燃燒充分,幾乎沒有有機物殘留,而越好的油煙料,收集時燃燒越不充分(火苗小,溫度低),有機物殘留也就越多。 上品清墨抹過油脂后的磨口光澤
上品清墨抹過油脂有的磨口光澤
普通清墨抹過油脂后的磨口光澤
炭黑比例很高的墨抹過油脂后的磨口
基本全碳黑的墨抹過油脂后的磨口
松煙墨磨口完全不同于前二者,一眼即知。尚有一種松油混合者,較難分辨,需上紙看墨色。 松煙墨磨口,略帶紅光,紅光越強,質(zhì)地愈佳
十一、關于彩墨的研磨
黑墨以外,尚有彩墨,傳統(tǒng)中國畫顏料幾乎都可以制成彩墨,以礦物顏料為主,但礦物顏料使用方法頗為煩瑣,所以制成墨錠后不僅美觀,使用更是方便。但彩墨的研磨使用有一定的講究,茲將個人經(jīng)驗說明如下: 第一是硯臺的選擇,中國畫顏料中有一半是礦物質(zhì)粉末顏料,有幾種的硬度相當高,如石青,石綠。細嫩的石質(zhì)易被彩墨挫下石灰。所以硯臺的選擇首先要硬。傳統(tǒng)硏磨黑墨的端歙之類,便過于細嫩,不適合研磨彩墨。一般可選擇白端、瓷硯、或者玉硯等較硬石質(zhì)的硯。因研磨礦物顏料不存在發(fā)不發(fā)墨,只要下墨即可,所以硯臺不宜過于細滑,略粗更宜。其次硯臺顏色宜淺,前述幾種硯臺均為白色或接近白色,最為合適。因為在白色硯面更能顯現(xiàn)彩墨的色澤,同時又頗有美感。 白端
瓷硯
玉石硯
第二是使用上的注意點,礦物顏料均為粉未顆粒,研磨時會被硯石“二次加工”變得更細,顏色也更淺,比如頭綠墨磨后會有一部分變?yōu)槎G,一部分變?yōu)槿G甚至四綠,這是彩墨使用上的最大缺陷。研磨前可略浸泡,磨時發(fā)力宜輕柔緩慢,這樣能減輕顆粒被硯磨細的程度。另外,彩墨研磨后會有不同程度的沉淀。粗且色深的顆粒沉于硯底,細淺顆浮于上,使用時可將墨液稍置片刻,待沉淀分層后,略將硯臺傾斜,使底部顏料與面上顏料分離。然后選擇自己想要的深(底部)、淺(面上)顏料使用,此法可令顏料多用途使用,不致浪費。 略沉淀后濃淡分離的朱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