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yī)汗證名目繁多,又屬于全身出汗異常,如自汗、盜汗;有屬于局限性出汗異常,如頭面汗、手足汗、鼻汗、腋汗;此外還有黃汗、血汗、絕汗、脫焊等?!奥璺巍币匀硇猿龊巩惓樽疃嘁?。此類病人常有久咳、久喘,、痰飲、水氣等病證,汗出每與痰證有相關(guān)性,通常的氣逆痰壅時易出汗,當氣降痰松時可汗斂。 2.明清以來醫(yī)家醫(yī)家從臨證中體會到痰汗之說,直到晚清林佩琴采眾家之長,篡成(類證治裁),經(jīng)以“痰汗”癥名立目。而內(nèi)經(jīng)中無一“痰”字,然世間痰飲之病最多,唯張仲景大創(chuàng)談論,而后世治痰之法始備。朱丹溪{丹溪心法}中有言“百病多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又在(金貴鉤玄)中分析了自汗屬氣虛、濕熱、陽虛,盜汗屬血虛、陰虛等病機之后,又在自汗一項后著重強調(diào)了“痰證亦有自汗者”。 3.慢阻肺”一類疾病病情復雜,對其汗出異常,重在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僅僅依賴理氣祛痰等法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考慮到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表里、寒熱、虛實辨證之有別,相機處方遣藥,始克奏效。
4.雖同為痰證,一案為實,一案為上實下虛,要在辯證明晰,才能效如桴鼓。現(xiàn)代社會慢性氣道疾病、喘證、慢阻肺較多,結(jié)合欲求多,虛證不少,這類疾病往往反復,臨證大多本需標實。前人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云“虛處受邪,其病則實”。歸納為兩句話:辨虛治本為主,祛邪治標為輔。
5.對防治“慢阻肺”及其善后調(diào)理一般主張按四個要訣執(zhí)行。一、保肺竅。預防感冒,及時治療鼻咽疾患,注意出汗異常情況。二、通氣道。遇有咳嗽咯痰,及時采用中西藥物以祛痰消炎,肅肺解痙,保持呼吸道通暢,作防微杜漸之計。三、補脾腎。當哮喘緩解后,經(jīng)常選服健脾益腎之品,如黃芪、太子參、白術(shù)、杞子、川石斛、生地、山萸肉、肉蓯蓉、巴戟天等,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有助于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復發(fā)或減少發(fā)作次數(shù)。四、強體質(zhì)。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適當進行一些體育、呼吸、耐寒等鍛煉,持之以恒,受到效益。上述患兒及其家長近年來注意按照上述四項防治原則進行善后調(diào)理,尤其于病情緩解期堅持服用健脾補腎為主的扶正固本方劑,因而感冒次數(shù)顯著減少,哮喘僅有一、二次輕微發(fā)作,故認為病情尚較穩(wěn)定。 舉報/反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