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長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防御工程,也是現(xiàn)今所遺留的古代歷史文化遺產(chǎn)。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我國河北喜峰口附近,居然還存在著一處“水下長城”,被稱為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文物。此時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水下長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具有怎樣非同一般的意義?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古代史書中所出現(xiàn)的盧龍塞地區(qū),位于今河北喜峰口與潘家口附近,坐落于梅山與云山之間。盧龍塞之所以會以“塞”為名,完全是因為它最初是一處城池要塞,整體由三道城墻構成一個“日”字形的防御體系。在漢代時期,朝廷派下役夫數(shù)萬人,在此地修建了一道約200多里長的城墻,專門用于防范胡人入侵。至東漢末年時,曹操曾率軍與遼西烏桓作戰(zhàn),并以此處為要塞之口,東晉時期前燕慕容家族也曾以此地為突破口,帶大軍進犯中原腹地。至大明永樂年之后,盧龍塞被改名為喜峰口,并于景泰三年筑城置關,稱為喜峰口關。 作為軍事要塞之地,盧龍塞長城修建尤為必要,從現(xiàn)在所遺存的喜峰口關處遠眺,就能觀察到其周圍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由南200多米至北升高至1000多米。從喜峰口關出發(fā),向東可至大凌河流域,向北能通遼河上游與蒙古高原東部,向西南則直接到達天津薊縣,通北京心腹城市。正是因為如此,喜峰口關被稱為是“阻胡之險隘”,受到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 萬里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并在秦始皇時代得到了完整的擴建。繼秦漢早期的萬里長城之后,長度為8851.8千米的明長城,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其他長城,盧龍塞長城似乎顯得并不出類拔萃,其外側主城墻高五丈、寬三丈、長一百丈,全部由石塊從里向外整體堆砌而成??煞从^其他地區(qū)的萬里長城,其平均高度可達7.8米,部分地區(qū)可達14米,寬度為6.5米,長度超過幾十,幾百里的都有,經(jīng)過對比,盧龍塞長城其長度、高度和寬度并不具備壓倒性的優(yōu)勢。 明代時期,對于北國游牧民族的防范尤為重視,因此盧龍塞長城也得到了整體擴建。不過時至今日,由于自然倒塌與戰(zhàn)爭損毀,現(xiàn)今盧龍塞長城卻只剩下了50公里。可是您也許不知道,正是在這50公里之內的長城分段中,居然還有一段隱藏于水中,被人們稱為是“水下長城”。 1975年時,我國有關部門開始在華北地區(qū)修建大規(guī)模的水利樞紐工程,其中一個水庫就坐落于潘家口。不過有趣的是,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此處的盧龍塞長城并未被大肆毀壞,反而是隨著水庫水量的增長,城體逐漸隱埋于水下,從此成為了當?shù)匾坏罉O為靚麗的風景線。 從高海拔的山頂遠遠望去,盧龍塞長城蜿蜒曲折,猶如一條巨龍沿著山脈騰飛。經(jīng)過在潘家口水庫之時,它進水而沒,卻又從遠處突然露出,只留下一段神秘的“龍身”入水,顯得頗為雄偉逶迤。 多年以來,盧龍塞長城的沉浮情況,已經(jīng)成為華北地區(qū)降雨量的標準“晴雨表”,每逢旱季或者是下游用水量較多時,隱匿于水下的長城,便會露出水面之外,引來眾多游客前來圍觀拍照。不得不說,盧龍塞水下長城的盛景,的確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寶藏級文物,是一件歷史與現(xiàn)實共同締造的成功杰作。 盧龍塞水下長城最近一次露出水面的時間在2010年上半年左右,當時是由于下游用水量增多而令其“現(xiàn)身”。后因入秋之后降水量逐漸增漲,入庫流量明顯增加,水下長城也再次全部被淹沒至水下。至于盧龍塞長城何時還能重見天日,當?shù)貙<乙苍诜e極注意潘家口水庫水文情況,并試圖計算出準確的數(shù)據(jù)。 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40多年前水利工程的修建,令當時的人們都為盧龍塞長城捏了一把汗,認為盧龍塞長城定會因水而毀??墒菚r至今日,它卻成了當?shù)貥酥拘缘穆糜尉包c,不但未因水而毀,反倒是成就其一段美麗的“水下”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