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義萍) 1.漏氣的現象 我院07 屆畢業(yè)生高紅梅,剛進校時的嗓音,初聽起來還算通順,但音色缺乏色彩、不集中、不透明,沒有頭腔的金屬音,由于呼吸控制力差,腹肌、腰肌等因缺少鍛煉而軟弱無力,造成的結果則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氣息,氣息呼出的流速太快、流量太大,喉頭和聲帶不能協調一致,氣流遇到未閉合的聲門,在發(fā)聲的同時,氣就流掉了一大半。唱腔的尾音總是唱不足,高音更是達不到飽和點。我先給她進行慢吸慢呼訓練,慢慢、深深地吸進,練習保存氣息,使聲門閉合,穩(wěn)住氣息,然后再打開聲門,出聲。這樣做是為了加強她橫膈膜、腹肌、腰肌的力量,這樣發(fā)出的聲音才能結實而不空虛。 2.氣息淺的現象——氣少聲多 對高紅梅進行了第一步的氣息訓練后,聲音有所改觀,比訓練前結實些明亮些,而這一階段她又片面地追求聲音響亮的傾向,但由于氣息淺,呼吸量太小,不能使聲帶得到足夠的振動,這種狀態(tài)下想要唱出響亮的聲音,于是便有喊叫之嫌。也就是出現了氣少聲多的現象,沒有共鳴,只是兩片聲帶的聲音。聲音薄而飄,不堪一擊。而且這樣發(fā)聲體力消耗大,聲帶容易疲勞。 所以高紅梅曾經有一階段,經常嗓子不適,伴有水腫和閉合不好。針對這種狀況,我采取的措施是讓她先明白“聲靠氣傳”的原理,繼而再進行深呼吸的訓練,吸進氣后存住,然后象給自行車輪胎打氣般地往下推,發(fā)“烏”母音,由此體會氣息的支點。另外,在教室面對遠處另一幢樓,或者樓上往樓下應答對方的呼喊聲時,用“哎”音來作遠距離的回應。用這種方法來體會氣息的準備和支持,將這種感覺用到發(fā)聲中去。練習時一定要保持興奮積極的狀態(tài),吸氣要快而短促,并吸得深,然后聲帶閉合、擋氣、喉頭下降到準備發(fā)音的位置上,咽腔得到適度調整,下面的“風箱”控制好呼氣量,發(fā)平穩(wěn)的長音。另外,我還用些形象的比喻,如:投籃式、竄毛式、羽毛球發(fā)球式、拋物式等弧形的狀態(tài),用“啊”“唉”“衣”“喔”“烏”的母音來練習。這樣既能在扣身、前傾時有利找到支點,并且在每個音前加一個拼音字母的“h”音,此音在“五音”中屬深喉音,這樣氣息可深些,利于喉部放松,以便用放松的嘆氣式來練習長音。經過這樣的訓練,使她氣息加深,音線拉長,聲音既柔和而又結實、圓潤。 3.音不準現象 冒調——氣浮則音飄。冒調的原因主要就是氣息失控的后果、氣息控制不當影響音準。沒有經過氣息訓練的學生是不會自覺地用氣來演唱的,特別是嗓子好的學生。如04 級的畢業(yè)生田慧和06 級的張業(yè),她倆嗓子條件較好,音色美,也有韻味,這種美好的音色很容易迷惑老師。由于她們在演唱前沒有氣息控制的意識,特別是唱高音,以為一使勁音就上去了,這口氣究竟要用多少,心中沒底,一出口就容易冒調。由于不清楚氣息是兩頭對抗的,古代聲樂上稱“抗墜之音”( 氣) ,由此產生壓力形成內在的張力。 在沒有掌握這個要領之前,沖勁大了,音就偏高,我形容唱高音時,氣息象種樹一樣,把樹根深深地埋在下面,樹越高,根越深;音越高,氣越沉。訓練時強調“音高氣低”,尋找上下兩頭拉開的感覺。還要練習后腰向下、向后“坐”將氣息穩(wěn)住,唱高音時猶如用手使勁抓住頭頂的頭發(fā),腳下有一股更強的拉力,腳趾牢牢地抓在地上,兩者互相對抗。對容易冒調的學生不要急于練高音,等中音區(qū)有了穩(wěn)定的感覺后再擴展高音。同時加強視唱練耳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練就準確的音高、音準、節(jié)奏、節(jié)拍、音質、音色聽覺辨別能力。 塌調——氣塌則音低。一方面是由于耳音聽覺問題,不能敏銳地調整音高,有的學生能察覺自己的演唱與伴奏樂器的音高不一致,而往往不知其原因所在。在傳統的教學中,通常有的教師會要求學生用提氣、使勁的辦法來糾正塌調的問題。于是學生就把氣提到胸口,甚至雙肩端起,造成氣息滯呆。因為沒有掌握氣柱的雙向對抗力量,而只是單向往外呼的氣息運動,便致使中、高音的位置偏低,到不了頭腔。這樣的演唱會很辛苦,如在無伴奏的情況下,會越唱越低。 由于戲曲演員的訓練比歌唱、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要復雜繁重的多,時間及其他多種因素也不允許他們練好了氣再練聲,練好了聲再練唱。我采取氣息、聲音、演唱三者同步訓練。常言道:“唱戲靠中氣”,這中氣便是丹田氣。又有說:“出口為聲、氣走丹田為音,氣為音之帥”。這句話指出了聲和音的區(qū)別,即開口發(fā)出來的是毫無修飾的聲,而通過丹田提上來的氣推出的便是音。因此演唱靠氣息支持,演唱者則要進行氣息的訓練。 跑調。前面提到冒調和塌調的現象,另一種現象是忽高忽低、我們稱其為“跑調”,總也不在調門里唱,俗稱為“五音不全”。有的學生能聽出自己的音不準,這對糾正他們的問題和錯誤就有希望和可能,因為排除了耳音問題。一般來說,這樣的學生會有自卑感,特別是讓他們單獨演唱時便會非常緊張。于是中樞神經產生反應影響到呼吸,由于呼吸緊張,致使氣息不能均勻。更是因為不規(guī)律的或過量的氣息壓力,便造成音準忽高忽低。埃利·哈里特·埃斯特爾在其《跑調:其補救方法》一文中指出:“跑調更通常是一種心理混亂而不是生理的?!边@完全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對這樣的學生,首先從心理上給予調整,解決他們的自卑感,對于他們任何一點進步都及時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對學習有興趣有信心,漸漸地從心理到生理都能放松自然,經過調整之后,再進行系列的氣息訓練。另外還要訓練他們在發(fā)音之前,對音形成正確的模想,這是意念在先的訓練,唱前想好一兩分鐘,把音準、優(yōu)美的聲音灌進大腦。其實這種方法對所有演唱者都是必要而有效的。 |
|
來自: cxag > 《京劇名劇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