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園寺,在蕭山城廂西河路東體育路西端,寺址原系東晉隱士許詢(玄度)的居所,東晉義熙二年(406年)許詢舍第宅為寺,初名崇化寺。 佛教傳入蕭紹地區(qū)始于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祗園寺初建時距佛教傳入蕭紹僅只有百余年。關(guān)于舍宅為寺的時間,南宋《嘉泰會稽志》載:“東晉咸和元年(326年),許詢舍山陰、永興二宅建寺,永興寺取名崇化”?!?/font>感因塔記》以及清人許體仁《許征君舊宅考》均記載許詢舍宅時間為東晉義熙二年。民國三年(1914年)本《蕭山縣志》取“東晉咸和元年”說。但不論取哪種說法,均可說明崇化寺是蕭山創(chuàng)建最早的寺院。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下詔改名祗園寺,所以原祗園寺山門有金字紅底直立式的匾額,上書“敕建祗園禪寺”。元至正三年(1343年)寺院擴(kuò)大,明代香火鼎盛,號稱“江南第一寺”,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寺宇等毀于兵火,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至十六年(1890年)落成。 祗園寺建筑布局南北縱向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等、齋堂、廂房等。橫軸線上,東有僧房數(shù)十間和花園菜地,西有圓通殿、齋堂、放生池等,寺內(nèi)原有感因塔四座,“祗園塔影”被列為城廂十景之一。 大殿前的兩座實心樓閣式方塔是后梁(556年)岳陽王蕭詧所建。高五級約20米,一座石砌一座磚砌,彩繪,塔身每層四面佛像雕琢精美,端莊肅穆。此兩塔均以糯米加石灰作為粘合原料,十分堅固。造型玲瓏剔透,又不失壯觀,很長時期被稱之為蕭山標(biāo)志。 山門前的東西兩座圓塔,即為時任吳越監(jiān)軍節(jié)度使渤海公吳延福建。建塔歷時兩年,沉仁衷撰《感因塔記》。塔磚石砌成,空心,七層,高10米余。“其第一層則儼列天人獅子石像。其第二層以上,則涌起千佛,面于四方,眾寶莊嚴(yán),五彩繪素。聳鐵輪而萃漢,懸金鐸以鳴風(fēng)。臺類須彌,壯侔阿育?!?/font>塔磚數(shù)種,任憑施主量力輸財。施蟄存先生《北山談藝錄》收錄了一種祗園寺塔塔磚正背兩紙拓本,正面為佛像,無字,背面銘記九行,曰:“弟子王林并妻何四娘,闔家眷屬,舍凈財捐施真身舍利塔佛磚一千五百尊,恐有多生罪障業(yè)障并愿消除,承此靈善,愿往西方凈土。戊午,顯德五年十月記,汪元清敬刻”。塔內(nèi)的舍利小銅塔為后周鑄造。 舊志記載:乾隆四十一年,因水災(zāi),西塔圯,在廢磚中得舍利銅塔一座,為鎮(zhèn)磚塔用的小巧佛塔,內(nèi)貯“舍利子”。清道光十六年,僧應(yīng)律重修時,又將此舍利塔還鎮(zhèn)于塔基。清咸豐十一年塔隨寺毀,至光緒年間再次重修,至建國初已呈頹廢狀,但仍有古雅之風(fēng)。1952年7月25日大雨后,東塔嚴(yán)重傾斜,西塔倒塌,壓倒了祗園寺的山門,其時祗園寺已改為湘師附小,為安全起見,拆除東塔。時光荏苒,如今祗園寺被民居包圍,僅剩前后大殿、鐘鼓樓等建筑供人憑吊。 |
|
來自: 南郭老生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