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人總會接到婚宴的請柬,赴宴之時,用一個印制精美的利是封包個紅包作隨禮,是再平常不過的了。紅包作為一個心意,更多是作一個意頭,而不在乎金額多少。有的主禮方也不看重禮金,對隨禮嘉賓的紅包,收過來折個角,
又退回給客人,表示我已收到了你的心意,感謝你!
我的家鄉(xiāng)在粵東山區(qū),小時候正是七、八十年代,可沒有紅包一說,也沒見過利是封。那時候的人結(jié)婚,大多是買個暖水瓶、搪瓷臉盆、鐵水桶作賀禮,也有人送上掛鐘,都不忘在賀禮上用紅漆寫上賀詞、落款,以示隆重。
婚宴都安排在中午,往來的親戚、朋友,就不用摸黑回家。那年頭,剛通電燈,除了縣城、鎮(zhèn)上主要街道,都沒有路燈。接新娘可別指望有汽車,都是自行車,派出村里年壯的小伙子,騎上自己的自行車,浩浩蕩蕩地接新娘。把新娘、伴娘、嫁妝搭回來,迎親的自行車隊蜿蜿蜒蜒,一樣很拉風(fēng),一樣很受注目。坐在后座的新娘、伴娘穿著新衣裳,害羞得撐開花傘遮住甜蜜的笑臉。
酒席都是自家做,提前幾天采購、備貨,擺酒那天一大早就忙開了。親戚、鄰居都上門幫手,男的下廚、女的洗涮,還要挨家借桌凳。那時每家都有八仙桌、長條凳,好像都是為喜宴準(zhǔn)備的。煎、炸、炒、燜、蒸一應(yīng)俱全,酸、甜、香、辣口味豐富。一般都是在村里的祠堂擺宴,把村上的長輩都請了,整個村都熱鬧起來。晚上的鬧洞房,叫“看新娘”。新人大多靠媒婆介紹,很多也是頭一回到婆家呢。小孩都來討喜糖,順便看看新娘漂不漂亮,主持人會叫新娘講戀愛經(jīng)過,叫新娘、伴娘唱歌,想點小把戲,捉弄新娘,熱鬧極了。
那時候,還沒有人送紅包。但是,酒席過后就會安排新人敬茶。新娘挨個端茶給給本家的長輩、親戚敬茶,通過敬茶,就算相互認(rèn)識了??腿孙嬐晷氯瞬?,隨手就會在茶盤里壓上一塊、兩塊零錢,叫“賞面”。
鄰居有財大叔有個世交娶兒媳婦,一句話就被叫去喝喜酒,也沒有什么準(zhǔn)備,又作為長輩被留下來喝新娘茶。端起茶杯時,摸遍口袋也沒有零錢,只有一張“大團結(jié)”,有財叔毫不遲疑地把這張十元面鈔壓在托盤上。頓時,圍觀的親朋好友有歡呼的,有鼓掌的,把酒席推向了最高潮。
農(nóng)村人吃飯,在家里坐不住,端起大海碗就往巷口擠,在星光下、月光下,或蹲著,或靠著墻,呼哧呼哧地往嘴里吸,誰家吃什么一目了然,順便交流著外面的見聞。晚上,有財叔把白天的奇遇,就著稀飯聲,有聲有色地講述一遍,鄰居們也聽得有滋有味,附和著善意的笑聲。畢竟,那年頭一個工薪人士每月收入才三四十元,何況農(nóng)村?
就在有財叔繪聲繪色地描述這一奇聞時,沒注意到旁邊的有財嬸,噌地站了起來,端著大碗朝自己家走。在昏暗的光線下,那老臉分明是陰沉的。
圖文無關(guān),文章配圖來源:本站拍攝;侵權(quán)所有。 【作者簡介】黃韶斌,筆名:谷穗、豐順一生,廣東梅州人,廣州市作協(xié)會會員、黃埔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作品散見《廣州文藝》、《香雪》等雜志,出版有《韶樂流金》一書(合著),現(xiàn)居廣州。 編輯:沈晉軍;校對:柳馨夢 策劃:黃健峰;責(zé)編:周逸帆 投稿郵箱:790417844@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