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冠心病慣用方 (1)行氣補氣用---荊公妙香散:黃芪、黨參各10克,山藥20克,茯苓、茯神、遠志各10克,川貝、郁金各5克,桔梗3克,木香2.5克,朱砂2克,麝香0.5克(或川芎2克代),沉香1.5克。上藥各為末,按照其比例混合研和,每日2次,每次3~5分,開水送服。適用于胸部痞悶有壓重感,有時隱痛。氣短虛浮,苔薄白舌偏淡或略暗,脈沉細者。 (2)化痰通絡(luò)用---濟生滌痰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仙半夏3克,橘紅1.5克,茯苓3克,甘草1克,竹茹、枳實、黨參、石菖蒲各3克,薤白2克,全瓜蔞8克。每日1劑煎湯服?;驗榇帜┭泻?,每包1兩,每日1包煎服(后法暑期用,故劑量適當減少)。適用于臨床癥見胸部悶痛,頭暈而時有痰液咯吐(不一定咳嗽),心悸氣促,苔薄膩,脈軟滑者。 學(xué)習(xí)和運用體會 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一個“痛”字,根據(jù)“通則不痛”的原理,治療原則,自然是一個“通”字,問題只是通什么,如何通而已。本病患者,都是一些年齡較大,體力活動較少的,除了病理變化以外,或多或少都有正虛因素夾雜,特別是氣陰的不足。所以從治療原則來說,應(yīng)該是標本兼顧。所謂“標”就是“通”,“通”中又包括針對氣滯的行氣、針對痰阻的滌痰,針對血瘀的化瘀。所謂“本”,則主要指氣陰虛而言,特別是氣虛,因氣滯痰阻血瘀三者與氣虛都有一定的關(guān)系,行氣滌痰化瘀藥能否充分發(fā)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亦有賴于氣的推動,如果它并發(fā)了心房纖顫,則正虛問題就更突出了,在治療上應(yīng)須留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