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東關完小東南角的那六間青磚瓦房, 承載著實驗中學最初的夢想, 那時他還叫城關中學, 我的求學夢從那里起航。 第二年,青瓦房前面蓋了六間紅瓦房, 那里坐著實驗中學的第二屆希望。 城關中學還是借用的教室, 新建在文化街的教學樓引人向往。 1985年秋季, 文化街嶄新的教學樓高大明亮, 告別了寄人籬下、借用校舍的過往, 城關中學終于有了嶄新的模樣。 教學樓、家屬院、小操場, 聯排的家屬院沒有院墻, 吸引大家串門的, 是各家廚房飄出的誘人飯香。 還有那個由倉庫改裝的年輕教工宿舍, 簡直成了老鼠自由奔跑、嬉戲娛樂的游樂場。 那棵支持了一周飯食的大白菜, 填滿了年輕的轆轆饑腸。 那個取暖的煤球爐, 天寒地凍里是我們的依傍, 混合著年輕的體溫, 伴隨著寫備課、改作業(yè)的深夜燈光...... 每年運動會要奔赴縣里的體育場, 十幾個教學班浩浩蕩蕩。 奔跑的身影被圍觀的人群遮擋, 震天的吶喊聲陣陣回響...... 設施簡陋抵不過熱血沸騰, 條件艱苦一樣青春飛揚. 迅速壯大的城關中學, 他的發(fā)展勢不可擋. 1996年,遷址到工業(yè)街16號, 實驗中學的名字逐漸被叫響. 這里可容納三十二個教學班, 還有一個標準的四百米操場. 春夏秋冬,校園四季芬芳: 玉蘭、連翹、花期相近。 紫葉李、美人梅接連跟上。 還有緋紅的櫻花、密密匝匝的紫荊和嬌艷動人的海棠...... 書庫旁的合歡盛開在初夏, 校門口的臘梅在冬季吐露芬芳, 頑強而美麗的月季可以替補全場, 每一個沒有花開的日子她總能及時亮相...... 我們在這里備課、上課、創(chuàng)新課堂, 在這里讀書、鉆研、學習、成長...... 這里留下了我們的青春和汗水, 成就了莘莘學子的五彩夢想。
從1996到2019, 實驗中學在此走過了23個春秋, 當年操場上纖細如手臂的小白楊, 如今已長成參天棟梁。 那些意氣風發(fā)的年輕教師, 每一個的面龐都曾是最青春的模樣。 23年的歲月洗禮,
如云的青絲已成黃發(fā)、白霜...... 百十個教師, 送出了成千上萬的棟梁; 不大的校園, 承載著家長的深深期望。 
2019,再次搬家的實中一分為二, 新校區(qū)分列小城兩端, 昔日見面約談的見證是操場的白楊, 如今東西約談見面,要穿越整個縣城的車流海洋。 舊址有結交深厚的情感, 新校有數字化設施的方便。 我們一直在積極適應, 從手寫備課到無紙化辦公, 從粉筆字板書到多媒體運行, 面對新時代的“智能化”孩子, 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持續(xù)學習、一直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