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的公路旅行開始在文學、音樂、電影和攝影中嶄露頭角。雖然美國邊境的神話長期以來就吸引著眾多藝術家,而沃克·埃文斯和愛德華·韋斯頓等主要攝影師則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對美國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旅行,在二戰(zhàn)后的時代,更多的攝影師有目的地踏上了旅程,以創(chuàng)作關于美國的作品或更好地了解他們在其中的地位。 在“美國公路旅行攝影漫談”系列中,我們梳理了從1930年到現(xiàn)在,包括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 1932年;亨利·卡蒂?!げ剂兴桑℉enri Cartier-Bresson)1935年;威拉德·凡·戴克的視角1937年8月至1939年;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1940年;李·弗里德蘭德(Lee Friedlander)1948年;羅伯特·弗蘭克1955年的《美國之旅》(1958);喬爾·梅耶羅維茲(Joel Meyerowitz)1960年;英格·莫拉特(Inge Morath)1960年;埃德·魯沙(Ed Ruscha)1963年;斯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1972年;喬爾·斯特恩菲爾德(Joel Sternfeld) 1978年;維多利亞·桑布納里斯(Victoria Sambunaris)2000年;賈斯汀·庫蘭(Justine Kurland) 2001年;亞歷克·索斯(Alec Soth)2004年;泰陽·昂洛拉托和尼科·克雷布斯組合(Taiyo Onorato and Nico Krebs) 2005年—2008年;馬克·鮑爾(Mark Power) 2012等攝影師的美國公路旅行攝影。 公路攝影使視覺形式作為一種藝術陳述,攝影之旅本身就是一種類型,視為一種流派。這是探討美國攝影公路旅行故事最獨特的,重要的,和最具吸引力的主題之一。公路旅行仍然是美國文化中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象征,暗示著可能性、發(fā)現(xiàn)和逃避——一個迷路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國內(nèi),考察從2000年至今的一系列 “公路攝影在中國”。 按拍攝時間順序排列:駱丹——《318國道》2006年;納達夫·坎德(Nadav Kander)——《長江》2006-2009;張曉——《海岸線》2009年-2013;張克純——《北流活活》2010年至2013年;王巖——《母親河》2010-2014;范石三——《長城的盡頭》2014;塞巴斯蒂安·蒂克西爾Sebastien Tixier和拉斐爾·布雷利Rapha?l Bourelly——《山水》2016;徐曉曉—《飲馬長城窟行》2017。 攝影師張曉 傳記 張曉:1981年11月23日出生于山東煙臺。2005年畢業(yè)于煙臺大學建筑與設計系。在2009年成為攝影藝術家之前,他是《重慶早報》的攝影記者。張曉在2006年至2013年之間的作品經(jīng)常顯示出他對當今中國的獨特理解以及一種超現(xiàn)實主義的感覺,正是這種超現(xiàn)實主義恰恰抓住了由于經(jīng)濟急劇變化而在中國形成的荒誕。在他的兩個標志性系列作品《他們》和《海岸線》中,普通的快照美學和日常工作中的使用普通人作為主角是常見的話題。張曉從2012年至今的作品標志著他的重心從當代中國的生活刻畫轉移到對他的歸宿以及周圍的經(jīng)歷和存在的反思。 張曉在2011年獲得了匯豐攝影大獎,并在2009年憑借《海岸線》系列獲得了第二屆侯登科紀錄片攝影獎。 他還憑借《他們》系列獲得了2010年三影堂攝影獎。2015年,張曉在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參加了“2015年的世界”。他的作品曾在攝影節(jié)上廣泛展出,包括2015年法國巴黎奎伊布蘭利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舉辦的攝影節(jié)和2013年法國布魯伊攝影節(jié)(Festival Pluie d'Images)。張的作品被漢堡收藏館、美國富達公司藝術收藏館、法國匯豐攝影基金會和中國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收藏。 張曉目前在中國成都生活和工作。
這里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大批的國人背井離鄉(xiāng)潮水般的不斷涌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