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篆書發(fā)展到清代又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清代碑學之風大盛,取法秦漢,一改唐代以后篆書因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勢和風氣,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皆是篆書高手。 篆書自斯冰之后,又是千余年,而鄧石如非但振起千年之衰,而且立刻將之提升到至今難以超越的高度。后人學篆書者,莫不從中取法。 而究其振興之源,便是以隸筆寫篆的偉大創(chuàng)舉,徹底掃清了前人對篆筆法的誤解。鄧石如的篆書,兼有李斯的端嚴和李陽冰的流美,而綿密雄強在晚年的白氏草堂記里達到極致。  《篆書文》軸 2、吳讓之 吳煕載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其行草學包世臣,但是篆隸及篆刻則師法鄧石如。尤其是篆刻,不僅自成面目,而且進一步完善了鄧派印風,后來學鄧派印者,多從吳讓之入手 吳煕篆書點畫舒展飄逸,結(jié)體瘦長疏朗,行筆穩(wěn)健流暢。古樸雖不及鄧石如,而靈動典雅似則過之,頗具嫵媚優(yōu)雅之趣,在晚清書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后來的趙之謙,吳昌碩均有影響。 與鄧石如相比,吳讓之的篆書體格更加修長,雄強不及而顯得更加飄逸。如果把乃師比作中年文士,則吳讓之篆書可以為翩翩之佳公子也。 3、趙之謙 趙之謙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 趙之謙以北碑之雄強霸悍的筆法,書寫跌宕婉媚之風情。 如果說篆書在鄧石如吳讓之的手里還是帶有構(gòu)圖因素的廟堂莊嚴的藝術(shù),則趙之謙真正把它帶入了書寫的時代。從趙之謙始,書法的各種筆法無不可在篆書中應(yīng)用。 《篆書鐃歌》冊 一起學篆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