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總有一些人, 悄然走來,匆匆離去。 曾經(jīng)你是無盡的嘮叨, 如今你成了遙遠的思念。 曾經(jīng)你似身旁的斜影, 如今你成了望不盡的繁星。 他們在世時,愛是行動。 他們離去后,愛住心間。 清明時,到一年安放思念的日子。拜祭故人、慎終追遠、寄托哀思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在心理學角度上至少有如下幾層意義。 清明節(jié)的第一大意義,可以引用《論語》:“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這里的“終”是指人的生命的結(jié)束,“遠”是指時間上的久遠?!吧鹘K”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真誠、慎重地表現(xiàn)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感恩。“追遠”是指不忘本,盡量遠的追溯、懷念自己的祖先。所謂“樹高千尺不忘根”。 人們思念和感傷的情緒終究需要釋放,于是清明節(jié)成為多年來形成的一種表達悲痛的特別方式,它將思念、憂傷、哀怨等種種情緒限制在這一特定的時間段內(nèi)盡情宣泄。 祭奠儀式便給人們提供了哀傷的一個心理過程。通過固定的儀式,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眾人聚集得以分享和獲得支持,所致悼詞和個人對死者的哭訴,意味著個人的沖突和痛苦,用社會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達。哀傷的過程,起到最實際的意義是,舒緩情緒、避免形成創(chuàng)傷。哀傷的實際意義在于:緩解情緒,避免形成創(chuàng)傷。 通過掃墓,讓人們思念、回憶起家庭中的成員,人們與故人之間有建立起新情感的連接。是一種家文化的精神傳承,能喚起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與其說他們離開了我們,倒不如說他們始終都和我們在一起。因為我們的身上流著他們的血。 任何被排斥和被遺忘的家庭成員對活著的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家庭作為一個系統(tǒng),需要體現(xiàn)它的整體性。只有接納被排斥和被遺忘的家庭成員,才能體現(xiàn)它的完整性,接受和消化先人的經(jīng)驗,才能讓我們更加精力充沛的,更具能量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 歲月會在每個人的身上打上烙印。不論我們遇到何種的生活境界,每每掃墓時都會引發(fā)我們對生命的重新認識,回首往日親人的一朝一幕,對生命的態(tài)度,都讓我們感受生命力量,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次選擇,更加懂得善待自己、珍愛生命。 追思祭祖,飲水思源,感恩先人們在為了更好的生存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的豐富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才得以讓我們在此基礎(chǔ)上繼往開來,生活的更美好。同時也感謝給我們以生命,感受世間的千姿百態(tài)。 親人離我們而去,看似生命終結(jié),但是他們的血脈,精神,教育等傳承在我們身上,“自己過得好”,“愛自己”是傳承。 清明節(jié)作為法定假日,為每個家庭每個家族提供集體聚會的機會,在掃墓過程中,認祖歸宗,讓每個故去的先人在家庭系統(tǒng)中找到應有的位置,有一種歸屬感,而對于活著的人來講,通過祭掃活動增進交流增進了解,提升了親近感和安全感,使得家庭家族更加團結(jié)。血濃于水,骨肉至親,代代相傳。 國家進行的祭掃活動是祭拜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通過祭掃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使之關(guān)系和諧,意義更深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