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重新認識呼吸
一提到「呼吸」,應該很多人會認為呼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因為嬰兒出生后都能自行呼吸。但是,如果我們要認真談論養(yǎng)生,就需要重新認識「呼吸」。 呼吸不只是肺部機械化的動作讓氣體吸入和呼出,將細胞代謝的廢氣與新鮮的氧氣在肺部進行交換;呼吸還可以反映一切身心狀態(tài),不管是肉體上的舒適、痛苦,或者是情緒上不安、快樂。古老的中醫(yī)、印度醫(yī)學與瑜伽或藏傳佛教,都強調呼吸所帶來的「氣」就是生命的能量流,是構成思想、心靈、意識的源頭。所以,過去我一再強調呼吸是健康基礎,調整呼吸可以很快帶來健康的效益。正確的呼吸應該是緩慢、均勻而輕鬆。日常中,過度的感官刺激及紛飛的思緒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其實只要養(yǎng)成察覺呼吸的習慣,就能輕易把紛亂的心念收攝下來,回到當下的自己。看著呼吸,一進一出,緩緩的流動,不停頓也不急躁。不用幾分鐘,身心自然放鬆下來。正確的呼吸,不僅可以帶給細胞充沛的氧氣,還能調整自律神經系統(tǒng),改善許多身心失衡問題。所以我在跟新朋友介紹靜坐時,都會建議先以觀想呼吸作為入門。持呼吸法靜坐時,光是控制吸氣與吐氣動作,就可以改變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于各器官運作的牽制。當延長吐氣時,可以讓副交感神經接管身體各個器官運作,身體自然放鬆下來,此時的放鬆有助于能量灌注每個細胞。一個人如果可以隨時習慣守住呼吸,身體會進入代謝速率較低狀態(tài),呼吸也變得悠長,整個人看起穩(wěn)重許多。接下來,你可能開始好奇,從小養(yǎng)成的呼吸習慣,改變它談何容易?雖然說,呼吸可以是自發(fā)性的動作,但呼吸卻能輕易被改變。呼吸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它是少數既可由意志控制,又可以不被意志控制的生理功能。換言之,我們可以刻意控制呼吸,但即使不以意志控制,呼吸也不會停止。呼吸就像是隨意和不隨意控制之間的十字路口,是最適合練習意志制約的工具。
二. 呼吸的幾個重要方法
過去,我在《真原醫(yī)》提過俄羅斯的專家研究出最適合人體的理想呼吸方式:呼吸時,吸氣保持正常,而讓吐氣盡量拉長。吐氣拉長,讓肺部和呼吸道維持微微的正壓,自然帶動身體內呼吸的韻律和動力。這種呼吸,我也稱它「鯨豚式呼吸」,是海裡美麗的海豚和鯨魚都採用的呼吸,蘊含著龐大的動力。也有人稱為「內在式呼吸」(Inner Breathing)。 這種內在呼吸的動力,其實也就是各種古老文化所強調「氣」的科學(science of prana or chi)。古人而言,氣是統(tǒng)整身心、調節(jié)一切身心作用的生命要素。過去我著重在這種呼吸方式為健康帶來的好處,甚至還開發(fā)一個設備來幫助需要強化內在呼吸動力的朋友。然而,它和所有的呼吸練習一樣,與意識結合,可以帶領我們進入更深層面。我曾經介紹過一種「瓶子瑜伽」(bottle yoga),它好比是以意志控制呼吸的練習方式,讓新的制約滲透到呼吸的所有面向,包括不隨意呼吸。緩緩地吸氣,吸飽氣后,盡可能地將這氣息守住,愈久愈好,當你覺得再也無法屏住氣息的時候,用力將所有的氣一次完全吐出去,這么做,至少再重復三次。這是源自西藏和印度傳統(tǒng)的古老瑜伽技巧,用以凈化散亂的身心狀態(tài)。(小編注:請關注訂閱查看本期發(fā)表的視頻 楊定一博士;瓶子瑜伽)這種深層的呼吸模式是嬰兒階段最自然的呼吸模式,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交感神經常處于興奮狀態(tài),反而逐漸習慣了奇藝式胸部呼吸。我們整日活在典型的“打或逃”反應之下,必須有意識地重新學習橫膈膜呼吸,以正確的呼吸技巧吸入更多的氧氣,提升氣體交換的效率,將自己帶入更加放松而穩(wěn)定的狀態(tài),以穩(wěn)定而深入的呼吸引導情緒,讓身心和諧一致。 這裡再介紹另一個對健康有益的呼吸法叫「鼻孔交替呼吸」。先輕鬆的坐直身體,以右手拇指按住右鼻孔,讓氣息由左鼻孔呼出再吸入,吸滿氣后,以無名指壓住左鼻孔,讓氣息從右鼻孔呼出再吸入。幾次反覆練習后,可以試著在吸飽氣后,不放鬆兩個鼻孔而閉氣。默數,在閉氣的難受感稍微出現時,再鬆開一側手指,讓氣息呼出。重複吸氣、閉氣、呼氣步驟,并以1:4:2時間比例來練習,直到心靈逐漸平靜為止。這一呼吸法對關閉交感神經系統(tǒng)而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有明顯效果,能緩解過度思考、平復情緒、改善睡眠品質之外,還能活化左右兩邊大腦。很多朋友在練習各種呼吸的方法后,將這些方法帶到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在講話、吃飯、開會時都能隨時關照呼吸,調整呼吸,保持緩慢而平穩(wěn)的呼吸。光是藉由呼吸的改變,你將會發(fā)現心境變得清明,較容易控制情緒的起伏,對于自己的一言一行清清楚楚,所以正確的呼吸也是一種淨化身心的動作。這是是相當重要的法門。過去有一位修行人叫做Leonard Orr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當時就把它稱為一個重生的方法。我們透過這種激烈的呼吸,調整步調。透過這種快速的呼吸,大的呼吸,會發(fā)現把我們過去很多記憶memory,這一生,甚至回到胎的這些記憶都會跑出來。有些trauma有些受傷,情緒上帶來的悲傷都會浮出來。
三. 透過醒覺的呼吸,讓身心找回平安 身心均衡,自然帶來好的呼吸,讓人穩(wěn)重,面對生活挑戰(zhàn)與責任。 你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要扮演許多角色,隨時用不同角色身分跟別人互動。每一個角色,都有需要滿足的期待和框架。我常說,也只有人類才有這樣聰明的本事,可以透過學習、記憶和思考,學會多種角色的互動方式。這么聰明的我們,隨時沉浸在各種角色和社會的互動,不知不覺,這一切也就好像成了「我們」。我們在角色之間切換,而且還要求沒有縫隙的轉換,角色和角色之間幾乎沒有可以喘口氣的空間。即使有了一點空檔,也把自己繼續(xù)交給了腦海裡的念頭,去模擬接下來的角色、反省前一個角色的表現,幾乎沒有一刻可以安寧。在角色和頭腦全面的覆蓋之下,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要如何讓念頭安靜下來?讓身心找回平安?我常提醒在人間活得認真的朋友,只要透過醒覺的呼吸,清清醒醒的一口呼吸,隨時可以停止頭腦慣性的思考和煩惱、跳出人間角色的框架。這些認真的朋友當然會問「要進行哪一種呼吸呢?」呼吸的方法,我介紹過許多種。其實,每一種,只要專注去練習,都可以幫助我們把念頭挪開,把角色放下,成為醒覺的呼吸。。。我也時常提到,呼吸同時是一個可以被意識控制,也可以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自己進行的生理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呼吸練習能帶來那么大的作用。我們刻意將呼吸速度放慢并將吐氣拉長時,可以很快地進入「內在式呼吸」,只要熟練了,這樣的步調也逐漸滲透到生活每一個角落。就連沒有刻意練習,我們也能自然採用這樣的呼吸。長期下來,我們自然變得穩(wěn)重,感覺更腳踏實地,情緒起伏也安定下來。一開始,我們身心還沒有和這種醒覺的呼吸全面同步,也許一停止練習,很快又被人間難題、腦海念頭、數不清的煩惱帶著走。但是,不要擔心,沒有什么困難可以真正把我們從本來就有的呼吸帶走。面對任何難關,想不開的困境,我們也只是一再地回到一口又一口清醒的呼吸。吸氣,長長的吐氣。再吸氣,再長長的吐氣。一次又一次,逐漸從腦海緊張的世界放鬆下來。好像肩頸也鬆開來,我們從念頭的境界,回到這裡現在,回到心。無論何時,任何狀況,隨時隨地回到呼吸,寧靜的時間逐漸拉長。甚至,在這種寧靜狀態(tài)下,時間對我們也好像不重要了。我們的身心活了起來,時時浮出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喜樂,就好像每個細胞都得到了祝福。這種最單純的歡喜,從每個細胞甜出來。我們自然而然,得到力量和勇氣,面對生命的考驗。而我們從內心深處知道,一切的難題,早晚都會過去。 我在《真原醫(yī)》不斷強調,身心是一體兩面。身體的狀況,反映了心的狀態(tài)。然而,身體的狀況也可以是一個窗口,讓我們走出人間的煩惱,把身心均衡找回來。其中,醒覺的呼吸,是停止負面慣性思考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活著,當下一口輕輕鬆鬆的呼吸,不用找,不會錯過。即使我們忘了,呼吸也始終都在。剛開始,每天找一、兩個空檔來練習。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輕輕鬆鬆地,不需要特別用力。知道自己在吸氣,在吐氣。一開始,身心可能還帶著煩躁,吸氣和吐氣的步調慢不下來。儘管如此,都不用擔心,只是讓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回到鼻間進出的溫暖氣息。有些朋友喜歡一個固定的步調,覺得比較容易執(zhí)行,也可以試試我在許多演講和作品分享過的諧振式呼吸。守住一分鐘六次的速度。輕輕地吸氣,五秒鐘。慢慢地吐氣,五秒鐘。吸氣和吐氣的長度是相同的。一開始,吸氣和吐氣的長度或許到不了五秒鐘。一樣地,都不用擔心,持續(xù)一兩分鐘,我們會發(fā)現呼吸的步調自然慢了下來,肩膀的緊張一點一點消失。接下來,這個步調會帶動身心每個角落。我們在一呼一吸的起伏中,自然回到本來的均衡。到后來,就連一分鐘六次的步調都可以放掉,只是輕輕鬆鬆地知道呼吸來,呼吸走。每一口呼吸,都只是輕輕地知道。只要你愿意,隨時專注在每一口呼吸,自然為身心帶來和諧。這就是我不斷提醒大家的醒覺的呼吸。不知不覺,我們意識的焦點開始轉變。原本放不過的人事和心結變得遙遠。我在《短路》也提到意識轉變帶來的各種身心變化,都是好事,都讓它發(fā)生,也把它放過。透過呼吸,我們回到當下,把生命簡化,念頭自然消退,讓自己不會成為「想」的奴隸。任何想法、任何期待都可以放掉,才能夠真正自由往前走,領受生命的恩典。醒覺的呼吸,無論你我多年輕、多年長,即使只剩下幾口氣,都可以做到。說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功課,都不為過。
楊定一博士簡介: 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康奈爾醫(yī)學院生化、醫(yī)學雙博士,已有三百多篇醫(yī)學論文發(fā)表在世界頂尖期刊,如《科學》、《細胞》、《自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曾任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NIH)癌癥研究所咨詢委員,是迄今唯一獲得極高榮譽《自由神獎章》的華裔科學家。除了科學上的成就,博士很早就開始了對生命的探索,親身實踐驗證,著有【真原醫(yī)】及【全部生命系列】幾十本身心靈書籍,鼓勵幫助人們探索生命實相和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