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的一個晚上,三個黑影偷偷來到安祿山的寢帳,熟睡中的安祿山只覺得肚子一疼,就知大事不妙,趕忙去拿床頭的刀,卻怎么也拿不到。隨即大喊一聲:竟是家賊想要我的命。 安祿山,本姓康,營州柳城人,也就是今天的遼寧朝陽。755年,與史思明發(fā)動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自認為梟雄一生的他,卻怎么也沒有想到,會死得這么窩囊。 對于安祿山來說,殺死他的人他自然不會想到,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卻也很正常。這三個人分別是:他的兒子安慶緒,貼身奴仆李豬兒和大臣莊嚴。 這三個人可以說都是安祿山的至親、至信之人。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才更容易成功。 這時的安祿山體重已經(jīng)有300多斤,而且身上生有毒瘡,在并發(fā)癥的作用下眼睛幾乎失明??梢哉f只要能夠來到他的床前,殺他是易如反掌。 殺死安祿山之后,三人在他的床下挖了一個大洞,把安祿山埋了進去。而且在他死后,沒有任何安葬禮儀,就連最基本的哭喪都沒有舉辦。之后由莊嚴向外宣告,說安祿山已把皇位傳給晉王安慶緒,并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 這三人為何要殺死安祿山。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安祿山濫用刑罰,為求自保。二是害怕功名利祿被剝奪。三是安慶緒覬覦皇位已久。 先來說說貼身奴仆李豬兒:他本是契丹人,從10多歲就開始跟隨安祿山,為人聰明,很會來事。安祿山喜歡他,決定把他留在身邊,但喜歡的方式卻讓人受不了。 后來,安祿山對李豬兒進行了閹割,對于這種大型手術(shù),安祿山也只是用灰炭對傷口進行了止血,疼得李豬兒昏睡了一天才蘇醒過來。從此,李豬兒也留在了安祿山身邊,而且更加信任和重用??衫钬i兒未必這么想。 300多斤的安祿山,不僅行動遲緩,甚至連穿衣都需要李豬兒幫忙。每次穿衣時,李豬兒都要用頭頂起他的大肚子,然后再把腰帶系上。 因為唐玄宗寵幸安祿山,賞賜他在華清宮洗澡,也允許李豬兒進去幫他穿衣,可見李豬兒當時的地位。也正是因為安祿山的寵信,才為將來自己被害埋下伏筆。 再來說說莊嚴,他是安祿山的首席謀士,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就有他的一份功勞。安祿山稱帝之后,他被加封為御史大夫、中書侍郎。 后來,安祿山因受疾病折磨,性情大變,比以前更加暴躁,而且不分人,不分時間,亂用刑罰。就連莊嚴這樣的首席軍師,也經(jīng)常受到鞭棍抽打。更不要提李豬兒和其他朝臣了。 他見安祿山命不久矣,而且對自己也越來越不好,為保住爵位,拉攏新皇,對安祿山也起了殺心。 最后說一下安慶緒。他是安祿山的二兒子,安祿山起兵之后,大兒子安慶宗和他的生母康夫人正在長安城,因此也不出意外的領(lǐng)了盒飯。 傷心欲絕的安祿山,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他指著安慶緒說:我兒慶宗何罪之有,為何死的不是你?可見,安慶緒在安祿山的兒子當中也算是打醬油的。 如今大哥死了,可還有一個三弟,父親如此不待見自己,別說皇位難保,就連哪天他心情不好,殺了自己也說不準。況且如果三弟安慶恩繼位,自己也未必好過。只有殺了安祿山,他才能坐穩(wěn)皇位。 三人一拍即合,757年正月初五,三人趁著夜色來到安祿山寢帳前,安慶緒負責守在門口,莊嚴和李豬兒提刀進入賬內(nèi),對著正在熟睡的安祿山揮刀刺去,身為武將的安祿山,雖然床頭掛著刀,卻沒有機會去拿,而且此時他也起不了身了。之后便一命嗚呼。 @鏡說史話 : 史思明得知安祿山死后,也想過一過皇帝癮,用計將安慶緒引出后殺死。然后拿著這份功勞,假意歸順大唐,唐肅宗封他為歸義王,同時兼任范陽節(jié)度使。 之后,史思明暗中招兵買馬,發(fā)展自己勢力,但是唐肅宗及時察覺,史思明公開反唐。 史思明和安祿山一樣殘忍,對于攻陷的城池經(jīng)常屠城,他的兒子史朝義卻比他人厚得多。 一次,史思明下令在短時間內(nèi)構(gòu)筑城墻,史朝義和兵丁們?nèi)找冠s工,好不容易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完成,卻因沒來得及涂抹外墻,被史思明大罵,而且還要殺一些人立軍威。 史朝義不僅為大家求情保命,而且認為將士們太累了,讓大家休息一陣。史思明得知后非常生氣,揚言要殺了他。 一天晚上,史思明從夢中驚醒,侍從忙問何故?史思明說:夢見群鹿涉水,后鹿死水干。不久,在私下里便傳開史思明命不久矣。原因在于:鹿者,祿也。水者,命也。 后來,史思明部將駱悅等人趁他上廁所的機會,將他擒拿,之后被勒死,又偽造詔書讓史朝義繼位。763年,史朝義兵敗自盡,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結(jié)束。 安祿山之死,死有余辜。但其臨死前的話卻令后人深思:“是我家賊”。雖然他已失明,卻知道自己死于家賊之手:兒子,軍師,寵臣。 從某種意義上講,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遇到這種事一點也不奇怪,如果沒有遇到才實在有點奇怪了。 在當時,想爬上皇位,父子猜忌,手足相殘,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弄不好,全家被架著高大上的名義砍光,也是很平常的事。 因此,在那時一個人想爬上皇位,通常都是在與血雨腥風,刀光劍影做交易。 關(guān)注@鏡說史話 和我一起探尋歷史故事中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