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曾經耗時50年,跟蹤了11,000名嬰兒,拍過一個高分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解讀了父親跟孩子的關系,其實父親跟孩子的關系在胎兒期就已經有了。 有一些爸爸會在媽媽出現(xiàn)孕早期反應的時候,也出現(xiàn)妊娠期反應,有爸爸說自己在老婆出現(xiàn)頭暈困煩的孕期反應時,爸爸也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孕吐現(xiàn)象。 而胎寶寶在肚子里面也能感受到爸爸的聲音。
而在孩子出生之后,很多爸爸也會無師自通地學會抱孩子,在抱孩子的時候會變得很輕柔,跟平時粗手粗腳的樣子完全不一樣。
如果是一個爸爸聽到孩子的哭聲,會下意識地安撫孩子,對孩子說不要怕,爸爸在這里。 如果不是一個準爸爸,是一個單身男士,聽到嬰兒的啼哭聲,他會很煩躁甚至會很焦慮。 所以爸爸天生也是會帶孩子的,媽媽不用擔心爸爸帶不好孩子,畢竟這個孩子身上也流著他的血脈,他也會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辦法去帶好孩子的。 爸爸帶孩子可能會相對粗糙一些,孩子會磕磕碰碰,越是這樣孩子越是能夠在挫折中長大,能夠去對抗挫折。 爸爸帶大的孩子,情商、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會更強,媽媽快放手
媽媽帶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哭鬧情緒失控,很多媽媽就會發(fā)飆甚至威脅孩子,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但爸爸相對會比較理性,可能會等孩子哭完之后,再跟孩子講道理。 而孩子耍賴的時候,很多媽媽會扛不住,最后干脆滿足孩子的無理需求。爸爸的原則性會更強一些,讓孩子知道耍賴是沒有用的。 所以讓爸爸帶孩子,孩子的情商會更高。
媽媽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摔了磕了碰了,天天要拉著孩子。但是爸爸帶孩子就會放手讓孩子去沖去玩,如果摔倒了,那么爸爸就可以抱起來安撫一下。 孩子只有不斷地摔倒,不斷地站起來,才能掌握游戲的方法。 之前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學滑板車,怎么都學不會,孩子總是畏畏縮縮的。結果給爸爸帶了一個星期,孩子很快就學會了滑滑板車。 因為爸爸帶孩子學滑板車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去自己練,孩子摔倒了再起來,孩子摔了幾次之后就學會了,所以爸爸帶的孩子會更勇敢,更有勇氣去接受挑戰(zhàn)。
媽媽帶孩子出門,可能是媽媽之間互相撮合小朋友們一起玩。但是爸爸帶孩子出門,卻會讓孩子自己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之間發(fā)生什么爭執(zhí)的話,爸爸一般也會熟視無睹,除非打起來了。 但是媽媽就會有點神經質,孩子在搶玩具的時候,媽媽就已經開始介入了,這會導致孩子在社交中難以把握分寸。 所以爸爸帶的孩子社交能力會更強。
爸爸帶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可能會傾向于引導孩子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實時地引導孩子。 這反而會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孩子在長大之后,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讓他對事物有更根本的認識,才能讓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更好的激發(fā)。
很多人會覺得媽媽帶孩子經常絮絮叨叨的,孩子應該更早學會說話。 事實上媽媽的這種語言很多時候都是無效的語言,不斷地在絮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聽不懂,所以會用一些兒化音。 爸爸在帶孩子的時候經常會用一些成人的語言,而且語言的語境會更加的有趣,會使用一些幽默的語言,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會讓孩子的語言能力更強。
所以媽媽不要緊緊地拽住孩子了,放手讓爸爸去帶吧。
|
|
來自: 新用戶4007HIi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