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商王帝乙之弟,紂王帝辛之叔。他幼年聰慧好學(xué),受托孤之重,輔佐紂王,歷經(jīng)兩朝,忠君愛國,為民請命,被稱為“亙古忠臣”。 《史記》中,比干因直言敢諫而被紂王殺死。死得可謂慘烈。
在《封神演義》中,傳說比干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因得罪妲己,被紂王挖心而死。 由于比干死前曾經(jīng)喝下了姜子牙留下的符水,子牙曾經(jīng)允諾他平安無事,可最終比干還是因為遇到賣無心菜的婦女死掉了。 其實,雖然比干最終還是死了,但這并不能證明姜子牙留下的符水是無用的。 比干之死,最起碼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其一,天命不可違,即使姜子牙是玉虛宮的欽命代言人也不可以違抗; 其二,比干必死之志甚明,不死不足以明志。 拋開天命的原因來講,比干之死,最根本的原因在他自己。 為什么這么說呢? 如果說姜子牙的符水無用,那么比干挖心之后應(yīng)該很快就會血染大殿,死于非命,不可能挖心、下臺、上馬,動作一氣呵成,絲毫不受影響,而且后面還馬走如飛,連黃明、周紀也差點追趕不上。 按理說,正常情況下,一個剛剛被取了心的人,即使不死,也是非常虛弱的,怎么能夠端坐馬上五六里地而不倒下?更奇怪的是,比干所乘之馬,為何如此之快? 要知道,比干可是一介文官,黃明、周紀可是黃飛虎手下得力武將,二人所乘之馬,必然不慢,對于比干,何須追趕? 所有的這些,都特別玄乎。 玄乎就對了,因為這是姜子牙的道術(shù)開始發(fā)揮作用了。 子牙的道術(shù),雖不說有多厲害,但是畢竟出于玉虛宮門下,最起碼的五行遁術(shù)還是很靈驗的,收服個把小妖、倒海移山也都不在話下。因此,無論如何,保命應(yīng)該不是問題。 比如說,他就曾幫助樵夫武吉逃過了殺身之禍,讓文王的先天演算術(shù)徹底失效。 何以,單單在比干這里就不靈了呢? 我們來看看比干在取心前后做了什么。 從一開始,比干聽說紂王要取他的心,就已經(jīng)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了。 他說:“昏君聽信妲己有疾,欲取吾心作羹湯,豈有生還之理!” 之后聽到兒子說有姜子牙的簡帖,雖然急不可耐地照辦了,但是并未期待有什么奇效。 當紂王問他要心一片來煎藥的時候,比干說:”心者一身之主,隱于肺內(nèi),坐六葉兩耳之中,百惡無侵,一侵即死......” 當紂王嫌他多話,說你怎么這么小氣,連一片心都不肯借給我的時候,比干說:“昏君!你是酒色昏迷,胡涂狗彘!心去一片,吾即死矣!比干不犯剜心之罪,如何無辜遭此非殃!” 種種跡象表明,比干早已抱定必死的決心。 這還不算,姜子牙的符水發(fā)揮效用之后,遇到了賣“無心菜“的人,他又聽到了對方說:“人若無心,即死。” 這話恰好印證了自己先前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比干不死,倒也怪了。因為他的精神散了。 畢竟,比干一直都認為自己沒有心就一定會死的。 他堅信自己會死,所以他必死無疑。 換句話說,在對紂王失望之極之后,他被取掉了“七竅玲瓏心”,整個人都已經(jīng)廢了(哀莫大于心死),所以必死無疑。 倘若他當時能夠回答一句“人無心還活”,就說明他的精神還沒有死掉,紂王取掉的就只是他的軀殼,那他必然不死。 話又說回來了,人生在世,又有誰不會死呢? 堅信不死,就可以不死嗎? 釋迦牟尼的不死,大概也只是精神的不死,也即所謂的涅槃。 而現(xiàn)實的物質(zhì)的“圓寂”,連得道的人也是要經(jīng)歷的。 就如《封神演義》中最后封的那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也是在經(jīng)歷了形體的寂滅之后才成神的。 而比干其人,身為“文曲星君”的人選,是封神榜上早已標明之人,他不死,那豈不是有違天命? 盡管如此,比干的死,仍然具有一定的悲壯的象征意義。 比干死前說:“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心為萬物之靈苗,四象變化之根本。吾心有傷,豈有生路!老臣雖死不惜,只是社稷坵墟,賢能盡絕。今昏君聽新納妖婦之言,賜吾摘心之禍;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存!” 《孟子·離婁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span> 《封神演義》也屢屢申明:“臣聞君如腹心,臣如手足,心正則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歪邪。” 比干,身為皇叔亞相,世受皇恩,功勛卓越,正常情況下,比干就是紂王的“心腹”(手足),紂王就是比干的“腹心”。 既然是“心腹”和“腹心”的關(guān)系,那么很多事情都應(yīng)該一起籌劃,就像紂王認為真有神仙下降就讓比干負責陪侍一樣。 而到了數(shù)九寒冬時節(jié),比干也是十分貼心地獻上一張狐貍皮袍讓紂王取暖。這些,都是君臣腹心彼此相待的應(yīng)有之義。 然而,光看到這些表面當然不行,身為紂王的“心腹”,比干也看到了紂王身處的危機,他進獻的狐貍皮袍,也不過是為了警示紂王和妲己,不要胡作非為。 可是紂王乃一凡人,不同他明言,他焉能得知進獻此袍的真實目的?而妲己乃一妖孽,自然有仇必報,對比干切齒深恨。 事已至此,君臣離心,社稷危矣! 臣視君如腹心。是以,紂王取比干之心,實乃取成湯江山之腹心,取自身之天命也!比干不可活,而殷紂又如何能夠不亡呢? “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存!” 比干雖死,其忠不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