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羅曼蒂克消亡史》將普通男女間的情愛、上海幫派間的規(guī)矩、動蕩時期的社會關系、對侵略者的態(tài)度、對民族大義的擔當?shù)榷茧s糅在一起,這些都是標題“羅曼蒂克”這個詞所指的一部分。 愛情,是多數(shù)人所理解的“羅曼蒂克”,但它只是這個混亂年代的美好幌子。 在那個風云詭譎的時代,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如陸先生對小六的情感只能局限于大嫂和小弟之間,渡部作為一個日本人,雖然娶了中國媳婦,有兩個小孩,說話做事都像極了一個“老上?!?,但是對小六的囚禁、獨處時的日本裝扮,都依舊顯示出他骨子里的日本風格,這些都導致了羅曼蒂克最終走向“消亡”。 《羅曼蒂克消亡史》視聽表達中的構圖 影片的背景設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zhàn)前后,將三年前上海最繁盛的時期、1941年日軍進駐租界以及1945年日軍戰(zhàn)敗串聯(lián)起來。在這個混沌而又詭譎的時代,各方勢力都在上海角逐。 影片通過畫面構圖的巧妙設計描繪出動蕩年代的上海,人物的起起伏伏,每個人都謀求著自己的“羅曼蒂克”。 1、平衡構圖 影片第一個鏡頭 陸先生的日本妹夫渡部在自己的居所里換衣服,他衣著的黑白搭配同窗戶、落地燈的黑白搭配是統(tǒng)一的,窗戶方與圓的對比強化了畫面結構的平衡感,地上榻榻米的黑邊正好有一條落在了圓窗的軸心上,強化了軸線,渡部的站位則落在軸線上。 影片中,陸先生與周先生就上海工人罷工問題,在渡部的茶樓里談判,此刻周先生、陸先生和渡部三個人在畫面中的位置,構成了一種平衡。在周先生和陸先生的談話中,中間的那只桌角有意暗示了軸線的存在,光的作用強化了這點。軸線兩邊是處在明部的陸先生和處在暗部的周先生,對稱的意圖呈現(xiàn)出來。 影片中演電影的吳小姐為救丈夫,找戴先生幫忙,王媽帶著吳小姐愛吃的點心去看她。兩人相對而坐,對稱的意圖十分明顯。王媽有意將紙袋擱在圓桌正中,而吳小姐也有意將戴先生給她的鉆戒推至圓桌正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