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人的第一次成長,便要從渡過情關開始。 紅塵萬丈,蕓蕓眾生,誰又能逃得過在紅塵中翻滾的運命,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則冰融,冰融則火滅,自古倆難全;古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為情所困,如飛蛾撲火,欲罷不能,唐代詩人李白曾寫過這樣的詩句: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情雖傷人,但也可以渡人,沒有經歷過為情所困的人,就不會懂得人這一生,愛、恨、離、別、傷的各種纏綿悱惻的滋味,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也寫到:“年輕的時候,愛上什么都不為過;成熟后,放棄什么都能理解,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和自己靈魂相近的那個人”。 尋在到最后才會明白,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 每個中年人,都有著不便為人道的壓力,和難以想象的焦慮。胡適先生有句話:“偶有幾莖白發(fā),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這應該是中年時期很好的詮釋了。 這片土地之上,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自己的劫難,經歷雖然有所不同,但感受都是一樣的煎熬,事可以分大小,但傷痛是沒有深淺可言的,能生存下來的人,沒有一個人是簡單的,只是有的人選擇了遺忘,有的人選擇了刻骨銘心。 有的人你看到后就會覺得很美好,她揚起了頭仰望著天空,清風拂面,陽光雨露,柔和而淡然,但低下頭同樣也會面臨著一地的瑣碎。 “生”是一種命運帶來給我們的鞭策,而“活”的姿態(tài)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中年的苦,是命運安排給人們的最大的契機,人們可以從中體驗痛苦,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才會有可能參透生命的真諦,經歷一次鳳凰涅槃重生。 梁啟超先生說:“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僧”。 人生走到底,你就會明白,這一生就是為了“渡心”而來,“情關”也好,“苦難”也罷,都只是為了渡最后一關,“渡心”。 回首過往,所有的放不下都已經放下了,所有的看不開也都已經看開了,經歷過了世間的種種磨難,心也隨之靜了,多了幾分看淡,也多了幾分灑脫。 佛經上說,人開悟有三個階段:“看破、放下、自在”。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心里都有一片海,它叫苦海。 人們把這一生所經歷的苦都融入在了那片海域里,沉入在海底的最深處,大多數的時候遠遠的眺望,倒是成了一處人生的風景,波瀾壯闊又蔚藍一片,使人得以平靜、從容。 可每當巨浪翻滾時,沉在海底的那些傷痕又會浮現到海面之上,使人欲生欲死,心態(tài)崩裂,面露猙獰。又會在一個寂靜的夜里,借著酒勁微醺,燈光昏暗,再次悄悄的把那些傷痛沉入海底,于是心里的那片海又變成了人生曼妙的風景。 人不管在什么年齡段,哪管是人到暮年,骨子里都是一個小孩,渴望被關愛、被安撫,被世間的一切所重視。 我們都是大地母親的小孩,不管是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和方式生活著,都是有意義的,只要你能好好的活下去。 成長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眾生,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經過的事,從骨子里散發(fā)出的謙和。不孤芳自賞,不咄咄逼人,不恃才傲物。 人如果越活越平和,便是成長,而成長是沒有界限的,就算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依然會在腦海里不斷到回顧著這一生,又不斷的作著總結,從中獲取生命的經驗。 |
|
來自: 我的書海601 > 《思想 哲理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