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一本口氣最大的教材,《古文觀止》一定能夠上榜。什么是觀止?就是看完哥們這本書,其他書您可以扔,也可以燒,總之不用再看了。 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詞藻,《古文觀止》中的名言名句讓人贊嘆不絕。除此之外,《古文觀止》中還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慨與喟嘆。如果我們讀懂了下面《古文觀止》的9個名句,基本就可以笑對人生了。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譯文:泰山不排斥細小的土壤,才能成就自身的高大;江河大海不排斥涓涓的小溪,才能成就自身的深邃。 背景:本句出自李斯的《諫逐客書》。魯迅先生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這一篇《諫逐客書》則是李斯最出色的文章。秦王因為鄭國渠的事情,下令驅(qū)逐客卿,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離開咸陽的路上,李斯上此書予秦王,秦王看完后,派人急馳挽留,可見此書強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背后的智慧:要做大事情,既不要好騖遠,也不要被困難所嚇住,要先從小事情干起。只要把不起眼的小事堅持到底,一定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譯文:周文王姬昌被商朝拘禁才寫下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于陳蔡才創(chuàng)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有了抒情浪漫的《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問世;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孫臏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諸如《詩》三百篇這樣的作品,大都是一些圣賢發(fā)憤而寫作的。 背景:本句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是司馬遷寫給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信中傾訴了司馬遷的委屈、恥辱、悲憤與哀嘆,表達了司馬遷的生死觀,以及接受屈辱的宮刑以發(fā)憤作書的悲壯的心態(tài)。 背后的智慧:多數(shù)情況下,人在順境中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與思考都會因為“順境”而變得麻木,并且呈現(xiàn)出“惰性”;而在逆境中,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思考會變得敏感起來,并且呈現(xiàn)出積極的“深度”。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譯文:人和人真正的彼此了解,是互相知道對方的心聲,深入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 背景:本句出自李陵《答蘇武書》,是西漢將領(lǐng)李陵寫給漢朝使者蘇武的一封書信。在信中,李陵向蘇武表明心跡,極力說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同時渲染了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的悲壯,又以漢武帝誅其家族,殘害功臣將士作為對比,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背后的智慧:也許我們經(jīng)常高朋滿座,也許我們常常踽踽獨行。但是,那只是表面的榮耀或凄涼。如果生命中有一個真正懂得你、欣賞你,并且和你一路同行的人,你必然會獲得一種無法言說的慰藉與幸福。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文:我明白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也知道未發(fā)生的事尚可補救。我確實進入了迷途,但還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jīng)的行為才是錯誤的。 背景:本句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在辭官之初所作的散文,敘述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nèi)心感受,表現(xiàn)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背后的智慧:不論你在過去的日子里錯過了什么,都不要去糾結(jié)了,未來才是你的。任柳絮飄飛,任花草飄香,任歲月行走,在未來的時光里能夠春暖花開,安然優(yōu)雅,才好。 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譯文:年紀大了應(yīng)當(dāng)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fā)蒼蒼時改變自己的理想?處境艱難反而更應(yīng)該堅強,不能放棄凌云的志向。 背景:本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唐高宗時期,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滕王閣,并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時路過,也參加了這場盛會,即席作文,寫下了這篇千古佳作。 背后的智慧:人因為夢想而年輕,只要還堅持為夢想而奮斗,人就不會老。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定自己的志向,不能放棄。我們經(jīng)常說,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是接近成功的時候。 ![]() ![]()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夫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譯文:天地是世間萬物賴以寄存的旅舍,光陰歲月不過是千年百代的匆匆過客。飄浮不定的人生如同夢幻一般,盡情歡樂能有幾時呢? 背景:本句出自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李白約于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前后寫于安陸的作品,李白與堂弟們在春夜宴飲賦詩,并為之作此序文。 背后的智慧:不盡興,不放棄,這是一種極端的做法,也是一種別樣的奮斗,更是一種逆境下的反抗。逆境時抬頭是一種韌勁,順境時低頭是一種冷靜。 ![]() ![]()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譯文:學(xué)業(yè)由于勤奮而專精,由于玩樂而荒廢;德行由于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隨俗而敗壞 背景:本句出自韓愈的《進學(xué)解》,是韓愈四十六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學(xué)博士時所作。本文表面上是勉勵學(xué)生刻苦學(xué)習(xí),求取進步,實際上是感嘆不遇、自抒憤懣的作品。 背后的智慧:勤勞是學(xué)業(yè)、事業(yè)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除了勤勞,一個人還要有自我的思想和判斷,不能人云亦云,失去主見。 ![]() ![]()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譯文: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質(zhì)條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 背景:本句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游覽了褒禪山后,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游記。全文表達了王安石對人生求索之路的感悟——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 背后的智慧:成功者在發(fā)跡之前,都會“斷舍離”三樣?xùn)|西:“斷”掉自己的惰性,“舍”棄走捷徑的想法,“離”別自己的絕望情緒。 ![]() ![]()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譯文:古代能干大事、成大器的人物,不僅有超出世人的才能,也一定有堅忍不拔的意志。 背景:本句出自蘇軾《晁錯論》,是蘇軾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寫就并呈與朝廷的文章,評論對象為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作者通過對晁錯改革失敗的嘆惋,表達出自己愿意為國效力但有志難展的抑郁心情。 背后的智慧:意志力既不是魔法,也不是空洞的勵志口號,而是讓人生更美好的科學(xué)。 源自:史記精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