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边@是清人陳瀏在《陶雅》中所載。康熙時期,政局漸趨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逐漸恢復,手工業(yè)生產(chǎn)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瓷器制作達到新高度。當時為世人所熟知的瓷器品種,有青花、五彩及顏色釉等,其中的青花更是瓷業(yè)生產(chǎn)的主流。由于它燒造數(shù)量龐大,流傳范圍廣,是繼元、明之后的又一個青花燒造高峰,所以其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擁有歷代陶瓷器特色藏品的江西省博物館,就珍藏有一批康熙青花瓷器。這些瓷器中既有康熙早期產(chǎn)品,又有中晚期器物;既有傳統(tǒng)實用器,又有滿足歐洲人需求的外銷瓷,且官窯和民窯器均有所覆蓋。現(xiàn)筆者簡單介紹其中的四件精品,期望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 圖1 清康熙青花海星形花卉紋湯盆 清康熙青花海星形花卉紋湯盆(圖1),高16.8、口徑33厘米。整個湯盆呈橢圓海星形,缺蓋,盤口兩端飾彎曲觸角形耳,腹壁堆釉呈大小不同的多邊棘皮狀,足上飾折枝花卉紋。此湯盆是一件外銷瓷,為迎合西亞及歐洲人對海星的崇尚所制。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是康熙民窯之精品。 圖2 清康熙冬青釉青花荷蓮紋筆筒 清康熙冬青釉青花荷蓮紋筆筒(圖2),高14.7、口徑18.6、底徑17.9厘米,直口,筒腹,玉璧底。整器以冬青釉為地,采用青花加白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荷塘景色。畫面中,水草肥美,荷葉碩大,姿態(tài)各異,荷花花瓣著深淺不一的紅彩,或含苞待放,或嬌艷欲滴,一只白鷺立于荷花叢中,另一只則展翅盤旋于荷塘邊,整個畫面實靜似動,給人一種無限遐想的空間。而冬青釉青花加白是康熙朝的首創(chuàng),清中后期一直沿用。 圖3 清康熙青花雉雞牡丹紋將軍罐 清康熙青花雉雞牡丹紋將軍罐(圖3),通高43.8、口徑12.6、足徑16.5厘米。將軍罐是明清時期罐型之一,其蓋極似將軍的頭盔,故得名。此罐直口,短頸,溜肩,圓腹下斂,底部外撇,二層臺式底足。傘形蓋邊折沿,頂塑寶珠狀鈕。胎體潔白,釉面光潤,白中微微泛青。器型穩(wěn)重挺拔,威猛剛健。通體以青花裝飾,蓋面繪梅、竹、雁、山石等;罐頸部飾竹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雉雞牡丹紋,雙蝶對舞相伴,修竹芭蕉襯托。將軍罐多為佛教寺院裝殮僧人骨灰之用,所以此罐底有一洞,作為靈魂自由出入之處。此罐胎釉精細,青花濃艷青翠,應為康熙早期向中晚期過渡的器物。 圖4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圖鳳尾尊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圖鳳尾尊(圖4),高46、口徑21.7、足徑15厘米。此尊口呈喇叭狀外撇,長頸,鼓腹,束脛,近底處足外撇,二層臺式圈足。頸部繪八仙賀壽圖,襯以樹石欄桿,青花書“康熙伍拾貳年菊月吉旦”字樣。腹部繪開門迎貴圖,底有“龍泉思郭,道生堂置”刻款。胎體較為厚重,釉面較薄,釉色漿白,青花色澤略顯灰暗,為康熙晚期典型器物。鳳尾尊是從青銅器觚演變而來,是康熙期生產(chǎn)最多的花瓶式樣,因其口部曲線優(yōu)美形似鳳凰展開的尾羽而得名。該器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令人賞心悅目。根據(jù)“康熙伍拾貳年菊月吉旦”可推出此尊燒造時間應為1713年九月初一,如此精確的確切紀年,對康熙青花瓷器的分段與斷代具有重要意義,且底部有堂名款,所以這是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縱觀以上藏品,可知康熙青花瓷因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故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特點。但整體而言,康熙青花瓷具有青料幽雅、釉色明亮、器型豐富、紋飾精美、繪畫工整的特征。它不僅開創(chuàng)了清代青花瓷新風格,更是開啟了清代制瓷新局面,對后世青花瓷燒造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這從以上四件江西省博物館藏品中,足可見一斑。 (原標題:康熙青花瓷:開啟清代制瓷新局面。文字、圖片來源收藏快報,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