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方式:高鐵 行走時間:2021.4 行走路線: D1:淮安河下古鎮(zhèn)——蕭湖 D2:淮安新城 湖嘴大街主要以花崗巖麻石鋪就。這些長則數(shù)米短則三五十公分的大石,是古鎮(zhèn)最堅實的記憶。 與那些耳熟能詳?shù)墓沛?zhèn)相比,這里少了喧囂和擁擠的人流。街巷中冷清而古樸。但青石板的痕跡,屋檐的高低錯落都訴說著歲月的坎坷不平,難掩昔日的繁華與深厚底蘊。 現(xiàn)在的河下古鎮(zhèn)依然是當?shù)鼐用竦纳?,這里充滿了濃濃的市井味道。 越往南行,兩邊不論是店鋪還是民居都是門窗緊閉,感覺就是一條空巷。 看看這些雖然普通的青石磚墻,通過幾層屋檐的疊加,不同形狀的花窗,質樸中透著藝術氣息。 河下美術館,雖然沒有開館,但也可以想見這里的藝術追求吧! 南北走向的花巷與湖嘴大街相連構成古鎮(zhèn)的主街。 兩旁有許多岔出去的小巷。黃楊院巷 白酒巷。從主干道上,可以橫穿進任何一條小街小巷,可以見到大大小小木門,朝著街巷或敞開、或半掩、或緊閉。 煙店巷 小粉巷 幾叢油菜花點亮了小巷 我喜歡這樣的意境,一個人在長巷中漫步。曲折的巷子,光滑的石板路,斑駁的磚墻,檐下的紅燈籠,掩映著歲月的芳華。 記得第一次來古鎮(zhèn),不知道悠悠長巷將帶著我走向何方?前途未知時的好奇與小憂心,幾種感覺的交匯,但腳步?jīng)]有停下,也不會掉頭重來。就猶如人生。 當我再次行走在這條巷中,沿街踏行,那一條條石板路,仿佛穿越千年而來。我知道前方在哪,前方有些什么,石板路帶給我平靜,心安的情感。 河下古鎮(zhèn)南入口,走到這里,我就是從北到南完整地走了一條古鎮(zhèn)的主干道。這里有一塊大石碑介紹了我剛剛走過的這條南北貫穿的主街——湖嘴大街。 古街從運河堤湖嘴大街至程公橋、估衣街等街巷,都以條狀石板鋪成,人稱石板街, 有幾公里長呢!據(jù)說是鹽商空船回來時采購運回,鋪設至今已有幾百年時間??纯吹孛?,夯實而光滑,承載著歷史的痕跡。 青石磚墻上有一塊它的身份牌。 登上這條石板的階梯就是里運河了。 一側還有一條小道可以登上里運河北路 里運河北路 回望這條麻石小道 站在幾節(jié)臺階上給自己一個俯視的視角看古鎮(zhèn) 古鎮(zhèn)南入口的西側是金碧輝煌,流光溢彩的廟宇——聞思寺。寺廟始建于唐代末期,歷經(jīng)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災,其間幾興幾衰。 寺廟雖有千年歷史,但早已毀于一旦?,F(xiàn)在的寺廟是重新修建的。 運河邊有了一個游船碼頭 里運河,不論古往今來,一個小鎮(zhèn),或一個村落,想要興旺,必定要依水而生??纯催@里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河下在歷史上先后被譽為“軍事重鎮(zhèn)”、“鹽商重鎮(zhèn)”、“中醫(yī)重鎮(zhèn)”、“淮揚菜起源地”的原因了。橫跨里運河的是河下大橋。 悠悠河水在運河時代讓河下古鎮(zhèn)達到了發(fā)展的鼎盛。鼎盛時有"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之美譽。清末,由于淮北鹽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營的西壩,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等原因,運河船運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河下逐漸敗落。 運河邊的御碼頭,接駕亭是專門迎接皇帝離船登岸的地方。 站在里運河南路看河下。河下古鎮(zhèn)建成于春秋末期,已經(jīng)有25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的河下古鎮(zhèn)是京杭大運河的漕鹽要道。明清時期到達鼎盛,文化繁榮,經(jīng)濟昌盛。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齊全"之稱。吳承恩,梁紅玉,沈坤都是河下人。那時的河下古鎮(zhèn),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橋梁,都有豐富的故事。如今的河下有些落寂。雖然這里也是淮安的一個旅游景點,但這里保留著原始住民,幾十年如一日,老街坊們依舊留守在這里。古鎮(zhèn)也沒有商業(yè),時光雖然帶走了昔日的繁華,但沒有帶走古樸的民風。 許多人情愿去逛熱鬧的商場,也不愿去一趟落寂的老街,河下,變得越來越冷清。而我恰恰是一個有著古鎮(zhèn)情懷的人。古鎮(zhèn)開發(fā)的繁華就享受它的熱鬧,古鎮(zhèn)欠有發(fā)展就享受它的寧靜。我喜歡逛熱鬧的商業(yè)老街,也極其享受在河下這樣的落寂清冷之地。在這里追憶那曾經(jīng)的風雨、曾經(jīng)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踏著石板路,享受著獨我的時光,沉淀自己浮躁的內心,思緒完成穿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