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生活在山區(qū)的人們就愛趕山。 清同治《益陽縣志》記載,益陽上鄉(xiāng)桃江、安化一帶山區(qū)多獵戶, 幾乎家家戶戶畜有獵狗。桃江地處丘陵、山區(qū),西南又同湘西大山接壤, 這里竹木茂密、水草豐茂,適合各類野生動物生活。以前縣境多為原始次森林,山區(qū)直徑一米以上直插云天的喬木遍地都是。野獸有野豬、黃麂子、黑山羊、老虎、狐狗、麻狐狗(灰狼)、豺狗子、牛耳風(果子貍)、豪豬、巴茅貍、竹貍子、野兔、土里魚(穿山甲)、黃竹筒(黃鼠狼)等; 野禽主要有野雞、竹雞子、斑鳩子、畫眉子、毛虎頭(貓頭鷹)、老哇子(烏鴉)、喜鵲子等;蛇類、烏龜?shù)扰佬袆游锓N類亦多,隨處可見。那時山區(qū)獵戶多亦農(nóng)亦獵,打獵一般在冬季進行,打獵意在獲取經(jīng)濟收入, 更是為了除害。 那時山中野豬最多,常常是數(shù)十頭一群,出沒于村莊,啃食莊稼; 老蟲、豺狼等猛獸傷家畜傷人事件時有發(fā)生,村民叫苦不迭,自發(fā)組織狩獵。富家子弟帶獵狗趕山意在娛情,以獵獲野生動物為樂。因此這里的人們在國家未禁止獵殺野生動物以前,一直保持著趕山打獵的習慣。好多青壯年人家,門口就拴有一條威武的獵狗,壁上掛著一支擦拭得锃亮的鳥銃,一個麂皮銃包里盛有牛角藥盒、洋炮、圓碼和兩條長長的箍腳布,還掛著一個竹制或木制的刀插,刀插里插有一把鋒利的山刀,地上放著一雙牛皮做的鐵釘?shù)子托_@些都是趕山打獵的必需品,就像戰(zhàn)場上戰(zhàn)士的武器裝備一樣,必須時刻準備,隨時拿得出、用得上。趕山必不可少的是要有一條厲害的趕山狗,因此趕山的人會不惜重金弄到一條好狗。 捉狗崽看“娘種”,誰家會趕山的狗婆子下了崽,老早就有人放定金, 隔三岔五去狗窩看看,生怕別人家把定好的那只狗崽捉走。特別是一窩狗崽中,老是睡在最上面的那只,不用挑,肯定能訓出一條頂好的趕山狗來。好的趕山狗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聽從主人指揮,無論主人離開好遠,只要喚一聲,立馬就到跟前;二是會搭膻,無論“高腳”“矮腳” 都能趕,“冷膻”“熱膻”都能搭,一搭一個準,搭上就不丟;三是勇猛頑強舍得趕,只要搭上野物的膻氣就會沒命地追趕,碰到兇猛的野豬虎豹也不畏懼退縮。人們常常津津樂道于那些被數(shù)百斤重的野豬一嘴拱上天,腸子都被挑出來掛在竹尖上,仍死死咬住野豬的喉嚨不放的英勇頑強的趕山狗。 趕山還要有一支好鳥銃,不僅要靠得穩(wěn),砸火就響,還要射得準,打得遠,射出去的彈子密集不散。打矮腳野貓一般只用小鋼珠圓碼,綠豆大小,一銃藥上它十幾粒,如果射出去的面太大,小野貓就可能處在子碼空隙,擊不到,打不死。而打野豬、山羊、麂鹿、五爪貓和豹子等高腳動物,就要用大圓碼,一銃只上兩三粒,射擊面太散了更不行。因此, 往往一支好的銃就是趕山世家代代沿用的傳家寶。 趕山佬還要長一副好身板。趕山是氣力活,特別是趕高腳大野貓, 一旦開趕,就要跟著獵物翻山越嶺,奔跑攀爬在崇山峻嶺間,逢山過山, 逢水過水,有時狗都會累死,人沒有好的身板能行嗎?大凡愛趕山的人都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樂在其中。 農(nóng)閑時節(jié),愛趕山的人常會邀上幾個伴,扛起鳥銃,背上銃包,打好裹腳,系好刀插子,喚上趕山狗,帶著收獲的夢想,天不亮就到附近有野物出沒的山丘林地“啟山”。野物一般晝伏夜出,早晨容易留下膻氣和蹤跡,趕山人一邊大聲唆狗搜山, 一邊留心尋找野物在地面路旁留下的蹤跡,一旦發(fā)現(xiàn)有吃動過的草葉,留下來的糞便、鬃毛,就會把狗喚過來嗅嗅聞聞,如果狗嗅后打起噴嚏,望著主人興奮地哼叫,主人就知道,狗已經(jīng)搭膻了,就大聲“唆”狗,口中大喊:“好家伙,鴨噠克(咬住野物去)!嗩嗨!嗩嗨!”獵狗得到主人指令, 會邊嗅搜膻路,邊“汪汪汪”狂吠著朝野物走離的方向一路追去,于是一場激烈的人狗逐獸大戰(zhàn)上演了。 同去的伙伴和其他獵狗聞聲,也會互相傳遞信息朝這邊趕來,獵狗的狂吠聲、趕山佬的吆喝聲打破了山野清晨的寧靜,引得人們紛紛從屋 里出來,拿上武器,打著吆喝,萬流歸一地循著狗吠的方向追去。這個 時候,真正會趕山的老把式是不吆喝喧嘩的,趕山狗把膻一搭,往頭前 一沖,他就曉得前面是一只什么野物,會在哪里出現(xiàn),思忖應該到哪里 “守點”。于是他趁眾人一味喊叫的間隙,悄悄來到野物將會經(jīng)過的點埠, 隱身起來,迅速把鳥銃上好圓碼,掰開扳機,瞄準野物的來向。野物一 出現(xiàn),他立馬砸火響銃,獵物于是應聲倒地,原來是一只狗獾子!他扛起戰(zhàn)利品,高興地大聲喊叫: “ 打到噠! 打到噠!” 圍獵的人們和狗們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老把式一邊趕開沖上來爭咬獵物的狗群,一邊在眾人的簇擁下下山,盤算著如何分發(fā)戰(zhàn)利品。 趕山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 獵物不管誰打到,凡參與趕山的大男細女都有份,只是開“頭銃”的多分一個獵物的腦殼,“ 頭狗” 多給一副獵物的腸子。這是祖?zhèn)骼弦?guī)矩。如果獵物太小, 分的人 又多,分不來,會就地找一戶人家,把獵物開膛破肚,烹煮成熟肉,大家打一個“平伙”,一人夾一筷子肉,喝口野味湯。人們要的是那種趕山的喜悅,而不是要多少物質(zhì)的回報。 像今天這樣,能打到一只狗獾子還是不錯的。趕山有無戰(zhàn)利品,誰也估計不到,所謂“下河喝口湯,上山鬧一場”,趕山什么也打不到的時候占多數(shù)。有時是山?jīng)]“啟發(fā)”,不見野物蹤跡;有時是山“啟發(fā)”了, 趕開幾侖幾包,獵狗突然掉膻,或者野物進了孔,這種情況下,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四季農(nóng)閑時多在近處趕小山。如果在冬天趕大山,情況就不同了。趕大山就是邀一伙有好趕山狗,武器裝備齊全、身強力壯的伙伴, 帶上盤纏,穿上獸皮衣帽,趁著大雪過后的晴天,到靠近安化的大山里, 甚至到雪峰山侖上去趕高腳大野貓。出發(fā)前,還要祭拜供奉在神壇上的“梅山菩薩”?!懊飞狡兴_”是華夏人文始祖,更是狩獵人的發(fā)派祖,祈求他老人家保佑,讓趕山人心里有一種慰藉,能平安順暢,多獲野物。他們一去可能就是十天半月。雪后,大山里的野物出來覓食,會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腳印,發(fā)現(xiàn)野物的概率要大得多。盡管趕大山比趕小山更辛苦, 但歸來時收獲不小,擔的擔,背的背,抬的抬,滿載而歸,然后去毛剝皮, 開膛破肚,熏制成干肉,基本上能解決來年餐桌上的肉食問題。 趕山狩獵還有另外三種方法:一種是“放紲”,桃江土話叫“放逮(tià)”“裝逮”、裝索;一種是“裝陷筒”;一種是“挽弩”。 “放逮”就是在野物經(jīng)常出沒的“野貓子路”上挖一個碗口大小的坑, 安放一個篾織的活動踩板,然后把一根竹尾巴用力彎過來,用一根結(jié)實的繩索一頭系在竹尾巴上,一頭打個活動的“狗花結(jié)”,架空安到小坑面上,再安一個一觸即發(fā)的機關(guān),最后用草屑子把小坑偽裝起來。野物從上面經(jīng)過,不知情,一腳踩進坑里,觸發(fā)機關(guān),“當”的一聲,被彈起的竹尾巴拉緊繩索,把腳鎖個牢牢實實,野物越掙扎鎖得越緊。放逮的人常一黑早去收逮,取回逮到的獵物。這種方法,收獲小的,可以逮住野兔、山雞;收獲大的,可以逮住山羊、麂鹿、豹子、野豬。裝逮時, 不同的野物,要用高腳逮、矮腳逮等不同的發(fā)力裝置。 “裝陷筒”是用一根長一點的大竹筒或長木箱,一頭用網(wǎng)格狀的鋼條鐵絲堵死,另一頭安個帶觸發(fā)機關(guān)的門,里面放上誘餌,然后把它安放在野物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野物經(jīng)不住里面食物的誘惑,一頭鉆進去, 觸發(fā)了機關(guān),后面的門就會“嘭嗵”一聲自動關(guān)得鐵緊,隨里面的野物怎么掙扎啃咬都打不開門。這種陷筒一般能陷到黃竹筒和以蟲鳥為食的野山貓等小野物,據(jù)說早年地方上的獵戶也有人做過大陷筒,里面拴一只活叫鴨,陷到過十多條豺狗子。 “挽弩”是利用機械動力原理挽弓讓箭桿自行發(fā)射。一張完整的弩由弩臂、弩弓、弩機、弩弦等部件組合而成。弩臂木制,弩弓橫設在弩臂之前,弩機銅制,裝在弩盒內(nèi),前有掛鉤,后安準星。弩與弓相比, 弩射程更遠,發(fā)力大的強弩,射程可達幾百米以上。在弩箭的箭頭涂上見血封喉的毒藥,則殺傷力更大。弩主要用來捕捉老虎、云豹等猛獸。20 世紀 70 年代,馬跡塘區(qū)中溪大隊一農(nóng)民弩、彈并用,在中溪后山麻竹坳獵殺過一只成年華南虎。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日益增強, 認識到人與動物應該和諧相處?,F(xiàn)在趕山的鳥銃、藥包等武器裝備已不見蹤跡,趕山狗也成了看家犬,趕山的習俗已漸漸離我們遠去。 (二審??劉??葉??監(jiān)審??盧??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