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納堂致力于中國高古老窯瓷器的收藏及保護,與志趣相投的古玩愛好者鑒賞及交流。中國是瓷器的發(fā)源地。從東漢創(chuàng)燒出成熟的青釉瓷器以來,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制瓷歷史。在這漫長的瓷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的南、北方多處窯場創(chuàng)燒出了豐富多彩,美輪美奐,人見人愛的中國瓷器。形成了若干個工藝技術(shù)成熟,產(chǎn)品精致,藝術(shù)風格自成一體,產(chǎn)品質(zhì)量穩(wěn)定的窯系。 藏品分類〇 宋代哥窯瓷器〇 宋代官窯瓷器〇 定窯瓷器〇 鈞窯瓷器〇 龍泉窯瓷器〇 吉州窯瓷器〇 唐三彩釉陶〇 西夏瓷器〇 建窯兔毫盞〇 漢代鉛綠釉陶〇 磁州窯系瓷器〇 越窯系青瓷〇 印紋硬陶〇 原始青瓷〇 待分類陶器瓷器〇 磁州窯系瓷器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xù),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眾多。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qū)的彭城鎮(zhèn)和磁縣的觀臺鎮(zhèn)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范圍較廣,發(fā)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制,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臺鎮(zhèn)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窯、當陽峪窯、扒村窯、登封窯、山西介休窯、長治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窯品種諸多,以白地黑花(黑白藝術(shù))、鐵銹花、剔劃花、絞胎、珍珠地、紅綠彩、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五大名窯流行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shù)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花卉紋行爐 自南北朝始,佛教中有一種修持為“行香”,即手捧香爐圍著佛像繞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因香爐既可以固定放置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稱為行爐。唐宋時流行使用瓷質(zhì)行爐,各種窯口均有燒造。“行爐”一詞用于陶瓷,可以確認是近年來的事。它是陶瓷研究者或收藏界賦予古代行香禮佛時手執(zhí)特定香爐的一個新名詞。而在早些時候,因不明其意,這種式樣的爐多被稱呼為燈。 ▼ 宋磁州窯白釉褐彩蓮瓣紋行爐 ▼ 宋代磁州窯白地黑釉剔劃花纏枝牡丹紋四系瓶 在中國一直有著“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說法。位于河北彭城的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創(chuàng)燒于北宋的磁州窯,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作為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與哥窯、汝窯的細膩光潔不同,磁州窯追求粗獷、豪放、樸實之美,又以獨特的“白釉黑彩”最為著名,曾經(jīng)一度成為東方古瓷的流行色。 磁州窯陶瓷藝術(shù)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的黑白藝術(shù)形式不僅滿足市井文化的情趣,同時也迎合了士人文化的審美格調(diào)。在探究其精神底蘊背后,黑白藝術(shù)精神的玄妙,找尋到市井文化與士人文化共同的源頭,從而體味到“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尋求到“詩意棲居”的生活方式。 剔劃花是磁州窯的主要裝飾手法,多見于瓶類,也有盆、罐、缽和個別的碗用這種裝飾。 剔劃花有三種不同的種類:一是在瓷坯上是白色化妝土,待其半干時在上面剔劃出花紋,然后罩釉燒成成品灰地白花。二是在上述剔劃花后加一道工序,即用黑色化妝土填充露胎部分成品黑地白花,對比鮮明。三是剔黑花法,即在瓷胎上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干后再施一層黑色化妝土,待其半干,進行剔劃,成品白底黑花,這種方法要求工藝精湛,出現(xiàn)的時間也較晚。 ▼ 宋代磁州窯黑白釉剔劃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 宋代磁州窯白釉黑彩花卉紋盤口瓶 ▼ 宋代磁州窯白釉黑彩花卉紋玉壺春瓶 ▼ 宋代磁州窯白釉墨彩折枝牡丹紋梅瓶 ▼ 宋代磁州窯白釉黑彩獅子 ▼ 宋代磁州窯白釉黑彩禮佛童子俑 ▼ 宋代磁州窯鐵銹花梅瓶 ▼ 宋代磁州窯白釉墨彩錢紋嘟嚕瓶 嘟嚕瓶是宋元時期流行于北方地區(qū)的一種瓶的式樣,其功能主要是為了貯酒或水,因其口小腹大而圓,可以多貯,又因在倒酒或水時會發(fā)出嘟嚕嘟嚕的聲響而得名,這種習慣性的叫法一直延續(xù)至今。 ▼ 宋代磁州窯褐彩剔劃花填白釉纏枝牡丹紋嘟嚕瓶 褐色與白色搭配,是磁州窯在色彩上的又一種表現(xiàn)形式。磁州窯的“黑白藝術(shù)”表現(xiàn)了色彩上的強烈對比,此瓶的“褐白藝術(shù)”在色彩對比則以更加柔和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瓶的肩部及下腹部飾跳刀紋,腹部采用剔劃花工藝飾纏枝牡丹紋。紋飾中充分體現(xiàn)出了匠人的高超技藝,跳刀紋的均勻有序,精湛的剔劃技藝使得牡丹花瓣在風中搖曳,這就是中國瓷器能夠被世界各國接受與收藏的原因。 ▼ 宋代磁州窯褐彩剔劃花填白釉連年有余紋鼓釘大盤 盤內(nèi)紋飾,第一層:回文,又稱回字紋,是中國民間寓意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飾。第二層:錢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圖案呈現(xiàn)為圓圈中有內(nèi)向弧形方格,似圓形方孔錢,寓意著財源滾滾,衣食無憂。第三層:席紋,呈十字交叉,經(jīng)緯互相壓疊,排列緊密。第四層:中部,蓮紋與魚紋,寓意連年有余。盤外紋飾,鼓釘紋,流行于宋代。 ▼ 宋代磁州窯褐釉剔劃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此瓶做工精細,紋飾精美。使用剔劃花工藝,飾有五層紋飾。第一層:回紋,又稱回字紋,是中國民間寓意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第二層:錢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圖案呈現(xiàn)為圓圈中有內(nèi)向弧形方格,似圓形方孔錢,寓意著財源滾滾,衣食無憂。第三層:卷草紋,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的草葉紋樣裝飾帶,唐代已十分流行,寓意萬代綿長之意。第四層:纏枝牡丹紋,委婉多姿,生動優(yōu)美,寓意富貴吉祥。第五層:蓮瓣紋,是佛教推崇的紋飾,蓮花代表普度眾生。 ▼ 宋代磁州窯福德長壽黑白釉劃花梅瓶 瓷器上的文字稱銘文。明、清以來的瓷器上的帝王年號又稱款識。 銘文可以直接刻劃在胎上,也可以用釉彩書寫,這樣就形成了胎體銘文和釉彩銘文兩大類。銘文內(nèi)容包羅萬象,帝王年號、齋名、堂名、吉語、詩詞、佳句,在中國瓷器上均有體現(xiàn)。 ▼ 宋代磁州窯念佛消災(zāi)禍白釉褐彩瓜棱罐 ▼ 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花卉紋玉壺春瓶 ▼ 元代磁州窯白釉醬彩壽山福酒罐 ▼ 金代磁州窯紅綠彩雙開光魚藻紋玉壺春瓶 ▼ 宋代磁州窯紅綠彩騎馬人物俑 ▼ 北宋磁州窯紅綠彩仕女陶俑 ▼ 北宋磁州窯紅綠彩侍女陶俑 ▼ 北宋磁州窯紅綠彩女傭陶俑 ▼ 北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童子陶俑 ▼ 北宋磁州窯白釉黑彩武官陶俑 ▼ 北宋登封窯白釉剔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登封市境內(nèi)的窯場統(tǒng)稱為登封窯,是磁州窯系的著名窯場。經(jīng)過多年來的文物普查和調(diào)查,目前在今登封市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瓷窯址達30余處。登封窯裝飾技法具有多元性、綜合性的特點,如顏色釉、點彩、劃花、刻花、剔花、繪花、印花、堆貼、雕塑、鑲嵌等,尤其是白釉剔、刻、劃技法的綜合運用最為高超、純熟,可為中原窯場之典范。 剔花是我國古代陶瓷裝飾的常用技法,也是登封窯的代表性裝飾技法之一,流行于北宋時期,以登封前莊窯產(chǎn)品最為精美。瓷器剔花裝飾采用減地的方法,利用胎與化妝土顏色的差別,使花紋具有凸起的效果,增加了裝飾的立體感,其靈感來自于金銀器、剔犀、木刻、石雕等多種工藝。 ▼ 北宋登封窯白釉剔花玉壺春瓶 ▼ 北宋登封窯白釉剔花纏枝花卉紋水盂 ▼ 宋代登封窯白釉珍珠地畫缸 ▼ 宋代磁州窯白釉雙開光珍珠地蹴鞠紋四系罐 ▼ 唐代登封窯珍珠地劃花執(zhí)壺 ▼ 唐代當陽峪窯絞胎瓷高足碗 絞胎是唐代陶瓷業(yè)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xiàn),靖康之變后失傳。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絞拉坯,制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于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云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jié),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gòu)思奇巧,變化萬千。 絞胎瓷唐代開始燒制,北宋時在焦作的當陽峪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其他地方也少量生產(chǎn)這種瓷器。 ![]() 此高足碗釉表面霧蒙蒙的白色水沁,說明了出土前曾長期在水中侵泡。一沾水白色霧蒙蒙的狀態(tài)就消失了,干后又會恢復原狀,白色物質(zhì)是清洗不掉的。 ▼ 唐代當陽峪窯絞胎瓷缽 ▼ 絞胎瓷碗 ▼ 北宋絞胎瓷綠釉香薰 ▼ 唐代絞胎瓷黃釉四系罐 ▼ 唐代當陽峪窯綠釉絞胎盤 ▼ 唐代絞胎瓷圓蓋盒 ▼ 絞胎瓷三足蛙鈕熏 ▼ 唐代黃釉絞胎瓷穹頂 ▼ 金代磁州窯綠釉折肩絞花梅瓶鐵流沙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吉語宋詞撲滿(存錢罐) 撲滿,為我國古代人民儲錢的一種盛具,類似于現(xiàn)代人使用的儲蓄罐。中國古代有二千多年時間通行的是方孔圓錢。先民們?yōu)閮Υ嬷悖锰兆鞴扌位蛳恍蔚钠骶?,頂端開一條能放進銅錢的狹口,有零散銅錢即投入其中;有的腹部還開有一小眼,供插系繩子用,懸吊于梁上。裝錢只有入口,沒有出口。錢裝滿后,則將其敲碎取之。“滿則撲之”,故名“撲滿”。 引證:撲滿指蓄錢的瓦器。形制不一,蓄滿時撲碎取錢?!段骶╇s記》卷五:“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此撲滿在口部有一穿孔,用于上鎖。鎖由銅棍與銅鎖兩件器物組成。銅棍一頭帶有銅帽,起到阻擋作用。另一頭設(shè)有圓孔,用于上鎖。錢儲滿時可以打開銅鎖取出,這樣就不需要打破瓷罐了。古人的實用新型,完美設(shè)計! ▼ 宋代磁州窯白釉墨彩魚紋虎枕 ▼ 元代磁州窯黑釉鐵銹花雙獅瓷枕 ▼ 元代張家造款磁州窯白釉墨彩撲蛇者說故事紋瓷枕 ▼ 元代張家造款磁州窯白釉墨彩童子牧鴨圖瓷枕 ▼ 元代張家造款磁州窯白釉墨彩詩詞瓷枕 ▼ 宋代登封窯珍珠地劃花瑞獸祥云紋瓷枕 ▼ 金代磁州窯白釉墨彩花鳥紋豆形枕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福壽紋瓷枕 ▼ 宋代磁州窯白地黑釉剔劃花纏枝花卉紋瓷枕 1000年前的歷史遺存,宋代磁州窯黑白藝術(shù)珍品。一線紋與爆釉的缺陷掩蓋不了它的富貴,其藝術(shù)價值永存。 ▼ 北宋磁州窯張家造款白釉褐彩連生貴子紋瓷枕 ▼ 宋磁州窯白釉珍珠地三嬰圖豆形瓷枕 ▼ 宋磁州窯白釉珍珠地鳳紋瓷枕 ▼ 元代磁州窯白釉醬彩仁和館四系瓶 ▼ 元代磁州窯醬釉一枝梅四系瓶 ▼ 元代磁州窯白釉醬彩清香乞與四系瓶 ▼ 元代磁州窯白釉醬彩仁和館四系瓶 ▼ 清代磁州窯青花松鶴遐齡大瓶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獅形燈 ▼ 元代磁州窯綠釉剔花纏枝牡丹紋花口瓶 ▼ 宋代磁州窯白地醬彩壽字盤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花卉紋盤 ▼ 宋代磁州窯白釉黑彩福字紋小盤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碗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壽字花卉紋盤 ▼ 宋代磁州窯白釉褐彩四季瓜果紋罐 ▼ 宋代磁州窯黑釉鐵銹花堆塑鼠葉紋水丞 ▼ 清晚期磁州窯青綠彩荷花紋筆筒 ▼ 清末磁州窯墨綠彩花卉紋筆筒 ▼ 民國磁州窯墨綠彩花卉紋筆筒 ▼ 北宋白釉梅花紋點彩缽 ▼ 清代磁州窯五彩花卉紋印盒 ▼ 民國磁州窯粉彩花卉紋壽桃形粉盒 ▼ 清末磁州窯三彩瓜果紋鳥食罐 ▼ 元代磁州窯連年有余紋蓋盒 ▼ 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一筆真字盤 ▼ 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一筆壽字盤 ▼ 清代磁州窯白釉褐彩荷蟹(和諧)盛世紋瓜形蓋盒 ▼ 宋代磁州窯珍珠地劃花鹿紋四系罐 ▼ 永樂年制款珍珠地貼塑龍鳳花卉紋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