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八節(jié),在古代的春節(jié),是從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就開始了。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其由來是古人習慣稱這個月為“臘月”,初八就成了“臘八”。 ![]() 一直到清末民初,我國很多地方還稱過“臘八節(jié)"為過“小年"?,F(xiàn)在民間仍普遍有過“臘八”的習俗。 農(nóng)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由來已久,大概始于周代的一些習俗。這些習俗來自祭祀祖先。夏時歲末祭祖稱為“清祀",殷時稱為“嘉平”,周代稱為“臘”或“大臘”。關于“臘”,《周禮》上說得明白:“臘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有的古籍中說:“臘者,獵也,因獵取獸以祭”。據(jù)史料記載,周代時人們要在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去打獵,用獵物祭祀祖先和鬼神,已形成風俗。這種活動稱之為“臘"。 也有的古籍講,秦代將農(nóng)歷十二月稱為“臘月”,這個月的初八稱為“臘八"。唐代時這種習尚似仍存在,如杜甫就曾有“古廟杉松巢水鳥,歲時伏獵(臘)走村翁”的詩句。 有關“臘八”舉行“大儺”活動的記載,漢代以后就很少見了。代之而起,流傳至今的習俗,則是臘月初八這天喝“臘八粥”。 每逢臘八,全國很多地方的家家戶戶,都事先選米挑豆,剝果備糧,作為煮粥的原料;臘八這天的五更前就將粥煮好,天不亮全家就圍坐在一起喝粥;親友鄰居之間還互相贈送;有的地方吃前不光先敬神供祖,還給貓兒、狗兒嘗嘗;有的地方還有在山石和樹上抹點粥的習俗,抹時還叨念著:“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jié)大疙瘩”,意思是祝愿來年豐收。民間也有諺語說:“臘八粥,香又稠,吃了臘八就豐收。” ![]() 吃臘八粥的習俗始于何時,眾說不一。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始于唐代,普及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兩代。 它起于何因,也是眾說紛紜,不過從民間傳說中也可見一些端倪。 1、朱元璋與老鼠爭食臘八粥到了明朝,臘八粥的身價一下子上升了百倍,成了朝廷的珍貴食物,每到臘八節(jié),皇帝要把它作為節(jié)令佳品賞賜王公大臣。至于民間,則對喝臘八粥更加重視了。據(jù)民間傳說,明代臘八粥身價提高的原因,是朱元璋鬧的。 ![]() 相傳,朱元璋幼時家境貧寒,只好給財主傭工放牛。朱元璋并非本分之徒,放牛的責任心不強,亂哄亂趕,把牛腿給摔斷了。財主見他如此頑皮,又心痛牛,一怒之下就把朱元璋關了“禁閉”,不給他飯吃。朱元璋饑餓難挨,挖空心思找吃的,忽見一只耗子從洞中跑出,他靈機一動:“耗子洞里準有存食!”于是,把耗子洞挖開。不出他所料,耗子洞里果然吃的東西很多,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艿、紅棗,什么都有。 雖然每樣東西不算多,但加到一起倒也可觀。朱元璋如獲至寶,把這些食物一股腦兒煮了一鍋粥。朱元璋已經(jīng)好幾天沒吃上東西,這時只覺粥香撲鼻,吃起來味道更是甘美異常。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成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越吃越膩,總不順口。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被財主關“禁閉”時吃的那鍋耗子食粥,頓時滿口生香,忙叫太監(jiān)找齊他能記起的東西,叫御廚熬了一鍋粥。他一吃,果然清新可口,非常高興?;噬铣缘臇|西,總得有個好名稱,不能叫“耗子食”呀。 ![]() 據(jù)說,這天正趕上是臘八,朱元璋就給這種雜七雜八湊的粥定了個名字,叫“臘八粥”。并且作為珍品,分賜給王公大臣吃。從此,文武大臣仿著吃,老百姓也跟著學,越吃面越廣,越吃越有經(jīng)驗,制法更多,也更好吃了。 這個故事大概和西太后吃小窩窩頭一樣,有些牽強附會,但也不無道理。也許是人們?yōu)榱送诳嘀煸岸幵炝诉@個故事;也許是朱元璋貪天之功,把古人早已命名的臘八粥,記在自己的名下以示“御筆親封”,冀得“流芳百世”;也許是真有此事,而后人給渲染了一下。 2、雍和宮熬臘八粥的天下第一大銅鍋到了清代,喝臘八粥之風已普及全國各地,北方尤甚,其花樣之多,排場之大,令人嘆為觀止。當時的皇宮幾乎已視之為“圣物”?,F(xiàn)在北京城內(nèi)著名的大寺院雍和宮里擺著的大銅鍋,就是一個“鐵證”。 這口大銅鍋,重七八千斤,大得嚇人;口徑直達兩米,寬得驚人,深度為一米五,深得怕人。令人看了,無不咋舌。這恐怕是世界上僅存的最大銅鍋了。這口大銅鍋,就是清代皇帝為了熬臘八粥而令人專造的。這口銅鍋是有來頭的。 ![]() 原來雍和宮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四個兒子胤禛的府邸,稱為雍王府。胤禛成為皇帝以后,就將雍王府改成了行宮,故稱“雍宮”。胤禛定年號為“雍正”。 為了籠絡人心,就命人鑄造了這口大銅鍋,從他繼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725年起,每逢臘八,就以敬佛為名,用這口大鍋熬煮臘八粥,并請喇嘛誦經(jīng),然后供流并將粥分別賞賜各王公大臣食用。此后,幾乎形成了一種大典的儀式,十分隆重。 每年一到臘月,清廷的內(nèi)務府就要準備好各種熬粥的原料,其中僅雜糧一項,就有小米、黃米、江米、高粱米、薏米、菱角米、蓮米等;干果一項中,就有紅棗、栗子、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榛子仁、桂圓、葡萄干、青紅絲及果脯等。據(jù)史料記載,每鍋粥要下小米十二石,雜糧、干果各百斤,其他原料配比也有定數(shù),而且要根據(jù)火候需要按順序下鍋,十分講究。所以,熬出的臘八粥不僅非常好吃,而且色澤鮮美。 ![]() 這種粥在熬制時,還有一套禮法: 臘月初七日一大早,有專門的監(jiān)灶官員下令點火,一直熬到臘月初八凌晨,共熬六鍋;到了佛祖成道的時刻,皇帝還要派欽差大臣,率領執(zhí)事人等,莊嚴肅穆地奉行“佛前供粥典禮”;典禮時殿內(nèi)鐘聲齊鳴,香煙裊裊,喇嘛們各就各位,齊誦經(jīng)文,景況十分壯觀。 屆時,第一鍋粥得作為佛前供品;第二鍋粥由內(nèi)務府派專門人員,送到皇宮內(nèi)院,獻給皇帝和后妃,這鍋粥比獻給佛的要講究的多,粥上面除碼上各色精美的果料之外,還得用棗泥等堆塑出壽星老人、八仙之類,象征福、祿、壽、禧等各種圖案;第三鍋粥由朝廷指派專門人員,賞賜給各王公大臣;其余三鍋粥,也由專門的官員負責,分賜給寺里眾人等,作為節(jié)日珍品享用。當時凡得粥者,大都引以為榮耀之事,有很多人還分出一些饋贈親友。 另外,在河北省南部,舊時還有“請”家畜、家禽吃臘八粥的習俗,又是一番講究和情趣。當?shù)厝嗣康脚D八這天,家家戶戶都一定多煮些粥,除人吃之外,家中飼養(yǎng)的“馬、牛、羊、雞、犬、豬”六畜,也全給一份吃。 ![]() 據(jù)當?shù)乩先藗髡f,臘八這天,玉皇大帝照例要派牛魔王、弼馬溫、豬八戒等管理六畜的眾神下界,查訪人間對待六畜是否愛護。這些玉皇的使者見人們和他們的同類得以共享臘八粥便很高興,回到天上奏明玉帝,玉皇就會給人們降福。這個傳說故事雖然荒誕不經(jīng),但很具有人情味,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對六畜的仁愛。 (正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