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p> ![]()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與象征,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國上千年文化的積淀。殷商甲骨文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漢字,其次便是金文,再為大篆,而后小篆,秦末隸書出現(xiàn),西漢草書現(xiàn)世,楷書與行書成為東漢的代表。漢字的歷史距今已有六千年,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從未出現(xiàn)過斷層,雖說有的衍生文字已經(jīng)消亡,但它卻也曾風靡?guī)讉€時代。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我國的一種文化必定是不可缺失的,它是我國的瑰寶,是漫長歷史中的產(chǎn)物。對于中國人來說,它不可遺棄、不可玷污,沒有它又何以談國。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 ![]()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難的一種文字,它讓許多人都抓耳撓腮,這其中有著慕名而來的外國人,也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21世紀,幾乎沒有人不識漢字,就算再貧窮,父母都還是會讓自己的子女讀上書,為的就是識得漢字,不被人嘲笑。但在古代以及近代,有許多的文盲,他們不識漢字,不了解文學(xué),使得在生活中極受限制。 ![]() 也正是因為如此,近代那些想要改變我國現(xiàn)狀的人,便極力推崇文字、文學(xué)運動。更有一部分人認為國家之所以落后腐敗,完全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而漢字則是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們認為想要改變拯救國家,必須要廢除漢字,掃除舊文化,而原本的漢字則改用為簡單易學(xué)的拉丁字母。 ![]() 好在趙元任的出現(xiàn),才使得我國幾百年幾千年的漢字不至于成為歷史。趙元任是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xué)之父,他寫下兩篇奇文反駁廢除漢字一說,也正是這兩篇文章,才使得那些文學(xué)者停止對于漢字留與不留的爭論。這兩篇文章便是《施氏食獅史》與《季姬擊雞記》。看似兩篇普通的文章,里面卻蘊含著我國漢字幾千年來的精髓。 ![]() 《施氏食獅史》以文言文著作,全文共有96個字,并且字與字的發(fā)音都是相同的,如果用拉丁字母以及拼音來表示的話,那全文便只有“shi”,這樣看起來簡單枯燥無含義。而漢字雖然讀音一樣,但所表達的意思卻不盡相同,翻譯文中96個字,那便是一個故事。如果說用其他文字來代替漢字,又何以有如此的奧秘。 ![]() 《季姬擊雞記》和上一篇文章一樣,全文以“ji”做讀音,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也不是拉丁文能夠表達出來的。如果說漢字改為拉丁字母以及拼音,那漢字的精髓就會消失在歷史中,國人也將損失我國文化中的一部分。 ![]() 趙元任所著的這兩篇文章,也意在告訴我們,漢字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將它摒棄,那將會是重大損失,世界上的文字不計其數(shù),但唯獨只有漢字最為獨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漢字更是獨具魅力,雖說學(xué)起來比較困難,但如若了解其真正的意思,那也算是擁有一瑰寶。也正是因為趙元任的發(fā)聲,才使得后來的時間里沒有人再提起廢除漢字。 ![]() 從倉頡造字的傳說到甲骨文的出現(xiàn),關(guān)于漢字的神奇色彩被人們一一發(fā)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漢字的數(shù)目約為十萬個,其中常用的只有幾千字,面對如此龐大的數(shù)目,我們不得不驚嘆于古人造字的智慧。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對世界有著不可預(yù)估的影響。雖說英語是現(xiàn)如今世界的通用語言,但漢語卻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 ![]()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外國人愿意了解中國的歷史,學(xué)習中國的文字,這對于我們國人來說也是一種驕傲。面對如此盛況,我們更加慶幸當初未曾廢除漢字。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也需保護好漢字,保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讓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發(fā)揮異樣的光彩。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序》 《施氏食獅史》 《季姬擊雞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