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 天津散文研究會的文學交流窗口 ![]() 作品分析:《我的三任班長》圓了我的感恩夢 湖北 王敏 根據天津散文研究會第二次線上交流會的議程安排,我在這里向各位老師們匯報一下《我的三任班長》構思、成文的前前后后,以及我參加這次征文活動的心得體會。 一、我的初衷 但凡當過兵的人,都有自己的班長,象我這樣能有三任班長的人不多。 我是1972年從湖北荊門入伍的,天津市塘沽區(qū)胡家園是我軍旅生涯的第一個驛站。我和三任班長的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盡管我和三任班長在一起相處的時間都不長,最短的兩個月,最長的也就是半年。但和他們結下的深情厚誼卻是一生一世的。無論是在部隊,還是轉業(yè)回地方,我的每一步成長進步,都與他們的言傳身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他們教會了我怎樣當兵,怎樣做人,怎樣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去拼搏、去奮斗。可是,自從與他們分別后就再也沒有了聯系。 1996年,我已退役近十年。一首軍歌《我的老班長》唱響了軍營,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傳到了我的耳朵里。歌為心聲嘛!我頓時覺得這首歌好象是專門為我譜寫的,寄托了我對三任班長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很快便學會了這首歌。每一次戰(zhàn)友聚會,都成了我的必唱歌曲。唱著唱著,三任班長的身影便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唱著唱著,便熱淚盈眶,心緒難平。 多年來,我一直有一種負疚感。都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可是我和三任班長在一起時,沒有給他們遞上一支煙、送上一塊糖,甚至沒有說上一句感激的話讓他們暖暖心。這一別就是近半個世紀,連個音訊都沒有,也不知道他們過得怎么樣。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的同事、文友熊傳忠找到我說:“天津散文研究會最近正開展鄉(xiāng)情散文征文活動,天津是你的第二故鄉(xiāng),你不想參與一下?”我說:“我早就想寫一寫三任班長的故事,但不知與鄉(xiāng)情是否搭調?!焙髞矸_征文公告一看,還真就有“知青情”、“戰(zhàn)友情”的題材。我很興奮,立馬開始構思。雖然我和三任班長分別已經四十多年,但他們一直都裝在我的心里,很多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脈絡十分清晰。僅用了三天時間,一篇五千字的初稿就形成了。我將稿子傳給了本市作家劉南陔老師,他不僅幫助修改潤色,還幫忙制成文檔,與他的作品一起傳給了征文活動組委會。我當時的真實想法就是,只要作品能夠入圍,能夠在微刊平臺推出來,讓更多讀者知道我有這么好的三位班長,就心滿意足了,就算是我對三任班長的一份回報。 二、讀者反響 7月12日,《我的三任班長》在《天津散文》微刊發(fā)出來后,一連幾天,我忙得不可開交。因我那些退役的戰(zhàn)友們分布在全國各地,僅留在天津市的就有數百人。有的在留言區(qū)直接留言,有的發(fā)來微信、短信,讓我應接不暇。 有一位戰(zhàn)友讀了《我的三任班長》后,寫了一篇數百字的讀后感,仍然覺得意猶未盡,又追加了一篇。他在留言中說:“《我的三任班長》是當時部隊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仿佛又走進了軍營,感受到班長的關愛,品味到那純潔、真誠的戰(zhàn)友情誼?!彼倪@段肺腑之言,真正說到了我的心坎里。 我的一位部隊的老首長,現退休在天津。他將《我的三任班長》轉發(fā)到了他的朋友圈,還加了一篇導讀。他在導讀中是這樣寫的:“品讀《我的三任班長》后,作為一名老兵,退休未敢忘憂軍。深深感到,恢復、繼承和發(fā)揚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建設過硬的骨干隊伍,對于加強和提高部隊的基層凝聚力、戰(zhàn)斗力是多么重要。”他甚至建言:“此文可作為當今作戰(zhàn)部隊培養(yǎng)基層骨干的參考材料,以正風正氣”畢竟是部隊的政工首長,聯想就是豐富,認識就是深刻。我還真沒有他站得那么高,想得那么遠。不過,我明白他所說的“參考材料”的意思,就是當班長和戰(zhàn)士不融洽,關系緊張的時候,讓他讀一讀這篇文章,看看當年的班長是怎樣關愛戰(zhàn)士的。 我還有一位戰(zhàn)友,退休前是一家報社的總編輯,讀了《我的三任班長》后,想起了他的班長。當即給我發(fā)來微信,說他沒有我幸運。因為他是從城市入伍的,班長看他不順眼,總是將臟活、累活分配給他干,差點爆發(fā)肢體沖突,至今還耿耿于懷。我馬上給他回復說,這才是班長的高明之處,他是想打掉你身上的“驕嬌二氣”,將你培養(yǎng)成一名能吃苦耐勞的合格士兵呢!他茅塞頓開,當夜便寫了一篇他與班長的故事,發(fā)表在自已的自媒體上。這正應了那句文學鑒賞的經典名言:“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讀《我的三任班長》,自然也就有了一千個班長。 三、意外之喜 隨著自己年歲的增長,與戰(zhàn)友們分別的愈久,其思念之情也愈加濃烈。通過這次鄉(xiāng)情散文杯鋪路搭橋、穿針引線,我先后與十多名失聯的戰(zhàn)友恢復了聯系。先是通過作者群的文友提供線索,我找到了當年從事新聞工作的啟蒙老師、《天津日報》的一位老編輯。還有一位在引灤入津工地和我睡過一個土炕的戰(zhàn)友,也給我打來了電話。 最感意外和欣喜的是,《我的三任班長》在微刋發(fā)表后的第四天,通過戰(zhàn)友們提供的信息,終于和我的第三任班長杜賀嶺通上了電話。分別四十七年后,再次聽到他那熟悉的聲音,激動萬分,中途幾度哽咽,誰都不愿掛斷電話。得知他退伍后通過全國司法考試,取得了律師資格證,成為了一名律師,雖年逾古稀仍在執(zhí)業(yè)。知道他過得很好,真心替他高興。我倆當即互加了微信。 為了讓更多人分享我的喜悅,我很快給天津散文研究會的王浩亭秘書長發(fā)了一條微信。我說,原本產生過通過央視《等著我》欄目去尋找老班長的念頭,沒想到通過天津散文杯這個平臺,輕而易舉就幫我找到了,也使我的文章有了后續(xù)。不曾想,這個意外之喜的“花絮”,還被寫進了《全國鄉(xiāng)情散文集》的后記。 四、心得體會 體會之一:文學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是用來教育人、鼓舞人、激勵人的。這是我們一切創(chuàng)作活動的根本和出發(fā)點。軍隊的文學創(chuàng)作強調“為兵服務”,也是基于這個出發(fā)點。 《我的三任班長》雖然寫得是半個世紀前的戰(zhàn)友情,但與當今“強國夢”、“強軍夢”的大勢,有一定的契合度,傳遞的是正能量。我想,這也許是能夠引起眾多讀者,尤其是退役老兵共鳴的主要原因。 體會之二:任何文學作品,都應該是思想性和文學性的完美統(tǒng)一。如果讀過那些獲獎作品尤其是一等獎作品后,再來讀《我的三任班長》,就會覺得文學的成色明顯不足。文章的布局就是按時間順序排列,沒有什么起伏跌宕。文字的表達也顯得比較蒼白??次哪┝粞?,也不乏“平直道來”、“看似平淡無奇”的字眼。我曾記得一位江蘇作家在獲獎感言中說的話:“不少讀者認為我的小說直白平易,其實就是說我的詞匯不夠豐富,語言不夠精彩,沒有多高文化?!蔽液瓦@位作家深有同感。當然,也許這位作家說的是謙虛的客套話,而我卻不是。通過參與這次征文活動,我看到了差距,找到了短板,對今后的散文創(chuàng)作充滿了信心。 體會之三:這次征文活動,架起了一座作者、編者和讀者之間的友誼橋梁,讓我深切感受到了天津散文研究會各位老師們熱情真誠、勤奮敬業(yè)的高尚情懷。當我聽說王浩亭老師每天加班加點,還要服侍九十多歲高齡且體弱多病的父親時;當我看到徐桂蘭老師蹬著三輪車,站在寒風瑟瑟的地鐵站口等待作者來取書的鏡頭時,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們畢竟也是年逾古稀的人了。誠如我的一位在天津工作的老領導給我發(fā)微信說:讀了你的文章,感覺“津門”與“荊門”是如此之近。我知道,正是因為心相通,才會覺得人相近呢! (本文系作者在天津散文研究會2021年第二次線上交流會上的發(fā)言) ![]() 王敏,男,湖北荊門人。1972年入伍,歷任團、師、軍宣傳教育干事。轉業(yè)到湖北荊門市公安局,歷任指揮中心和政治部主任,三級警監(jiān)警銜。中國法學會會員、荊門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和報告文學家協(xié)會理事。有多篇散文、評論、紀實文學作品在國內報刊發(fā)表。 本期微刊管理團隊 責編:陳彩潔 編校:田光蘭 制作:李 韻 ![]()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點,與您不見不散!敬請閱覽! 2、為了回報廣大散文愛好者支持與關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參與年終的“網絡人氣獎”。本獎根據單篇文章的閱讀量、點贊量、留言量進行綜合評定。 ![]() 微刊編輯部 顧問:張寶樹 主編:李錫文 執(zhí)行主編:陳彩潔 副主編:李韻 編輯:曉 軒 田光蘭 紫 月 吳金程 雷大畢 沈曉東 于國永 李金勝 曹丁勻 周璇 榮譽編輯: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郵箱:107410006@qq.com 溫馨提示:為節(jié)省編輯們的寶貴時間,微刊投稿必須原創(chuàng)首發(fā),謝謝配合!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