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100秒》陪伴您第108天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如何事奉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不甘心,又問:那什么是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為什么這樣說? 因?yàn)楣砩袷遣皇谴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看法”說白了是一種信仰: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讓不信的人信和讓信的人不信一樣困難。就算相信鬼神存在的人,對于鬼神什么樣,同樣各出己見。 在重人事的孔子看來,這些都是茫然難明的,所以“語之無益”,必須“遠(yuǎn)之”。 不過,孔子對“鬼神”也不是完全漠然視之。孔子重“禮”,而“禮”相當(dāng)一部分內(nèi)容是祭祀??鬃由踔琳f,祭神如神在。 為什么會(huì)這樣? 《論語》里還有一句話,叫“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慎終”,就是慎重對待死亡,就是喪要盡禮;“追遠(yuǎn)”,就是祭祀祖先,就是祭要盡誠。也就是說,孔子重視喪、祭,目的還是在于“生”、在于人事——“民德歸厚”。 當(dāng)然,還可以換個(gè)角度說。 普通人的情感是“好生惡死”,道家甚至專門有仙學(xué),追求“長生不死”(這種追求對中醫(yī)和養(yǎng)生的貢獻(xiàn)暫且不談)。但是,如果真能“長生不死”,未必是好事。 方清平在他的單口相聲里說,沒有了“死”,也就不能有“生”。要不,人多擠的沒地兒住。兩口子一塊生活了兩萬年,情話說了幾億次,又不能生孩子,太沒意思了。換個(gè)人吧!也沒新人,周圍這幫人已經(jīng)換了好幾茬。最后,只能求快點(diǎn)“死”。 這是說個(gè)人。對于社會(huì),如果沒了死,法律和刑罰就要大打折扣,社會(huì)能不能維持下去都成問題。 這樣說不過是個(gè)笑話,是為了說明生死的“茫然難明”。 那么,說人死后這樣、那樣呢? 仔細(xì)想想,無論怎么說,都是以“生”為基礎(chǔ),是照著“生”的樣子說,只不過把人現(xiàn)實(shí)生活里受到的各種限制解除掉。而且,說來說去還是為了“生”。以佛家為例,早期佛教講“解脫”,教人怎樣脫離生老病死,脫離苦海,但講到最后,還是要說“不舍眾生,不住涅槃”。 某種程度上,又回到了孔子說的“生”。也就是先要弄懂“生”,把人做好。否則,必然是生也茫然,死也惘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