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杭(今杭州),全長2700余公里,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連通南北交通與運輸的大動脈,“萬艘龍舸綠絲間”,無數的糧食、絲綢等物資經由這條水路運抵統(tǒng)治者所在的區(qū)域。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和樞紐城市,洛陽至今還保存著通濟渠(洛陽段)、含嘉倉、回洛倉、天津橋、隋唐洛陽城等大量珍貴的運河遺產。 圖一.隋唐大運河圖。 圖二.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全景 屋頂連綿起伏,遠觀若隋唐宮殿建筑群的天際線。彰顯了洛陽特色的盛唐風韻和文化象征 圖三.巨型浮雕作品《國脈》。 占據三面墻體、高約15米、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作品《國脈》讓人瞬間穿越。它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浮雕中還鑲嵌著模擬運河形態(tài)的LED屏幕,屏幕上放映著運河之上千帆駛過的動畫視頻。 圖四.唐三彩天王俑。 圖五.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 洛陽老城東北區(qū)域即隋唐時期最大的國家糧倉——含嘉倉所在地。目前已探明倉城遺址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共有圓形倉窖400余個,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可儲糧1萬石以上。在隋文帝末年,國家儲備的物資和糧食就可以供應全國五六十年,足見我們的先人對糧食保障的重視。人們在糧窖的木板縫隙中發(fā)現的谷子樣顆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發(fā)芽。[大笑] 圖六.含嘉倉刻銘磚。 這塊磚出土于一座編號為19的糧窖,它的位置應當是“東門從南第二十三行從西第五窖”,倉窖內所存放的糧食是從蘇州租的糙米白米“一萬三××十五石”,此外,磚上還明確記載著存入日期,倉吏姓名等。 圖七.糧食標本。 圖八.洛陽運河一號沉船。 這艘船由13個船艙組成,船的首尾設置有生活倉,其中一個生活艙的地板上還發(fā)現有生火做飯熏燒的痕跡,中部是貨倉。 圖九. 唐 ·“諸道鹽鐵使”銅印 。 唐代銅質官印,橛鈕。通高50 毫米,印面縱61 毫米,橫61 毫米。斷代下限為唐代晚期。 ![]() ![]() ![]() ![]() ![]() ![]() ![]() ![]() ![]() |
|
來自: 河洛娃 > 《洛陽隋唐大運河遺址及博物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