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悟克勤,宋代高僧。俗姓駱,字無著,法名克勤。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覺寺,聲名卓著。北宋徽宗賜紫衣和“佛果禪師”號,南宋高宗賜“圓悟禪師”號,七十三歲歸寂后謚號“真覺禪師”。 ![]() 圓悟克勤禪師在中國禪宗史上留下了偉大的足跡,他撰寫的《碧巖錄》為禪門第一圣典。 ![]() “茶禪一味”語出《碧巖錄》,將修行體現(xiàn)在生活中,又明確的表達其內(nèi)涵。 “茶禪一味”、“茶禪一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也是茶文化和禪文化合二為一的集中體現(xiàn)。茶藝是因生理的需求而喝茶,心靈的必須而品茗所形成的一種使人心平氣和的儀軌。《周易.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然道無器不顯其功能,器無道則只名為器,不顯其妙處。 ![]() 佛教重視飲茶,并與禪結(jié)合,其原因一是茶能提神、醒腦、消除疲勞,令人少睡,有助于修禪之夜不能寐與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坐,容易積食。所以佛教對茶的重視,另外茶的很快傳播,唐代佛教發(fā)達,僧人行遍天下,飲茶習(xí)慣因此藉之傳播。 ![]() 茶不但在禪堂扮演重要的功效,即提供禪僧能解渴、提神,《百丈清規(guī)》中有了佛教茶儀的具體儀式,禪寺透過禪茶的過程與儀式,探看禪僧行儀舉止,便能了知其心專注的意境。禪修所訓(xùn)練的專注是體,當體的得宜表現(xiàn),是觀也是體的展現(xiàn);喝茶展現(xiàn)的從容儀表,每一個當體的得宜表現(xiàn),即是觀也是相。 “茶禪一味”需要基礎(chǔ),修習(xí)止觀者,應(yīng)先修習(xí)止;止成觀乃成,次第法如是。定是“平等持心”的意思,是說“心一境性”、“內(nèi)心相續(xù)”,觀是:“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 此說明“茶禪一味”讓修行體現(xiàn)于日常生活中,以平常心是道呈現(xiàn),從體相用的探討,發(fā)現(xiàn)坐禪雖不能成佛,但如果沒有透過如法與一定修持次第,是無法達到“茶禪一味”的意境,看來雖都是吃喝拉撒睡,但凡夫依舊是凡夫,所以還是要落實到平日的用功,才能“茶禪一味”。 ![]() 留心生活之美 編輯 | 吉田 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