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人生探討 竇 旭 民 亞瑟·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出生于德國但澤(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其父因發(fā)瘋投水自殺身亡。其母是名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叔本華和母親的關系一直不好,隔閡較深,最后關系破裂。他繼承了父親的財產(chǎn),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后因肺炎惡化病亡。所有財產(chǎn)捐獻給了慈善事業(yè)。 叔本華認為,人類有兩大最常見的愚蠢:一是“不是在他自身的本質(zhì)中去尋求幸福,而是在別人看待'他是什么’中尋求幸福”。也就是說,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為別人而活。 二是犧牲健康去謀求別的東西,不明白一個健康的乞丐比一位多病的國王要幸福得多。 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而叔本華則簡明指出,人類幸福的兩大宿敵是“痛苦”和“無聊”。這是一種雙重對立的存在,一是外部的或客觀的,一是內(nèi)在的或主觀的。匱乏的環(huán)境和貧窮會導致人之痛苦;而一個人衣食無憂,那么他就會故而感到無聊。 是的,當人們幸運離開了其中一端時,轉(zhuǎn)身也就接近了另外一端,說白了,就是躲得了痛苦卻免不了無聊,反之亦然,免去了無聊,卻躲不開痛苦。其實,生活就像一臺擺鐘。在鐘擺兩端之間,或激烈或溫和地來回搖擺——要么痛苦,要么無聊,反正總有一項逃脫不掉。 聰慧睿智的人會從痛苦不安中爭取自由和閑暇,追求平靜、簡樸和安逸,所以,這類人會回歸質(zhì)樸,盡可能維護、保持不被打擾的生活。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卻往往是孤獨的。 而處于痛苦另一端中那些愚笨的人,一旦從貧困的痛苦中稍稍解脫出來,就會不惜任何代價去爭取消遣和社交。這類人縱情人生,自身固有的缺陷(軟肋)就會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為什么他們會時常覺得生活無聊。于是叔本華就得出一個結論——人生,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這一悲觀的結論或許有點道理,但我覺得不完全正確。 一個人內(nèi)心滿足與否,取決于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財富或者別人的眼光只是影響了人們對生活的規(guī)劃和安排,并沒有直接的決定作用。生活的幸福與否,取決于人的內(nèi)心是否感到滿足。為何一些有錢人并不感到生活幸??鞓?,為何一般貧窮人倒覺得生活快樂愉悅,其中的奧妙就在于此。 關于幸福一說,人的主觀因素要比客觀因素重要得多。而人的身體健康更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因而有人就說,“寧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國王”。這也就是為什么相同的外在環(huán)境或外部事件,對兩個不同的人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即便是在無限相似的條件下,每個人都還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里充滿著哲學的智慧,需要人們耐心細致的研討一番,即可從中獲得教益。 總而言之,人們不要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議論,盡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只要自己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沒有走歪路,沒有做壞事,就沒有必要懼怕任何非議。再就是注重個人身心健康,思想端正、心境開闊、積德行善、多做好事,自然就會容盡天下難容之事,笑盡天下可笑之事。 2022年4月26日渭濱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