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产国偷v产偷v自拍,国产午夜片在线观看,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 <output id="e9wm2"></output>
    <s id="e9wm2"><nobr id="e9wm2"><ins id="e9wm2"></ins></nobr></s>

    • 分享

      美國如何控制中東?又將如何失去中東?

       fjgsd 2022-08-09 發(fā)布于廣東

      我們常說的中東指的是,地中海東南岸、俄羅斯高加索山脈、波斯灣以及非洲紅海沿岸圍成的那一片區(qū)域。

      “中東”是一個典型的歐洲中心主義詞匯,這個主義是從歐洲的角度來看世界,并在此基礎上解構世界,而中東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正在于此。

      如今,中東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兩個關鍵詞:石油和戰(zhàn)爭。這里是全世界石油最豐富的地方,占據(jù)了全球大約60%的原油,這個世界離不開石油,更離不開中東石油。

      這里也是全世界最為動蕩的地方,從二戰(zhàn)后,中東戰(zhàn)火頻發(fā),而美國屢次作為幕后黑手推波助瀾,甚至后來不惜親自下場,這里面到底有美國的哪些利益糾葛呢?

      01

      1901年,在波斯(今伊朗)的一片荒地上,一個叫做威廉·諾克斯·達西的英國地質學家四處晃悠。

      文章圖片1

      在此之前,波斯愷伽王朝國王曾召見達西,要求他幫助波斯建設鐵路,以便國家進入現(xiàn)代化,作為回報,國王則授予了達西一項特權:

      在60年的時間里,他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在波斯的土地上自由探采石油,所有發(fā)現(xiàn)的與石油有關的財產(chǎn),都將歸他所有。

      為此,達西向國王支付了大約2萬美元的現(xiàn)金,并同意只要找到石油,他都從銷售額中支付給國王16%的礦區(qū)使用費。

      不得不說,達西也確實是賭了一把,當時的中東并沒有發(fā)現(xiàn)石油的痕跡,有的只是拜占庭帝國時期希臘火的傳說,高昂的勘探費用不一定就能帶來高收益,也有可能血本無歸。

      一開始,達西的運氣并不算好,先期投入的60000英鎊血本無歸,沒有找到一滴石油。

      直到1908年5月26日,在達西追加了40000英鎊又鉆了兩口探井后,終于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處,發(fā)現(xiàn)了馬斯喀特蘇萊曼油田。

      中東的命運也由此改變。

      其實,直到二戰(zhàn)時期,中東開采的石油都不算多,可到二戰(zhàn)后,世界各國都百廢待興,工業(yè)化進程全面鋪開,石油成了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擁有海量石油的中東,自然而然的也就走上了世界能源中心的地位。

      要說中東這片地方確實是個逆天的存在,據(jù)統(tǒng)計,中東地區(qū)的石油儲量占到全世界已探明使用儲量的61.5%,總量為7420億桶(約合1002億噸),其中又絕大部分分布在波斯灣5國,也就是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阿聯(lián)酋。

      石油儲量多也就罷了,關鍵是這片地方得益于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石油基本都是淺表石油,非常容易開采,在海灣開采一桶石油成本僅2美元,比美國和北海要低80%以上。

      這還不算,中東的原油的品質還很好,要知道,原油主要分極輕油、輕油、中油、重質燃料油,普遍上來講越輕的原油品質越好。

      輕油不需要過多的煉化就可以產(chǎn)生高價值的產(chǎn)品,比如汽油,而重質油產(chǎn)生同樣的產(chǎn)品就需要更多的煉化步驟,大大增加了成本。

      中東這地方產(chǎn)的原油就大部分是中、輕質油,不像委內瑞拉,雖然探明石油儲量達到3000億桶以上,但是不但埋得深,而且主要是重油,開采和加工成本都很高。

      按說坐地挖油就足以讓中東地區(qū)的國家過上好日子,但戰(zhàn)略位置卻讓這片地區(qū)成為大國博弈的戰(zhàn)場,海量的石油帶來了財富,但也帶來了隨時可能終結財富的動蕩。

      展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中東正是連結印度洋與大西洋的橋梁和紐帶,這里有黑海與愛琴海之間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地中海與紅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紅海與亞丁灣之間的曼德海峽,阿曼灣與波斯灣之間的霍爾木茲海峽。

      文章圖片2

      尤其是蘇伊士運河在1869年通航后,中東成了聯(lián)結東西方最便捷的通道,便開始成為大國角力的戰(zhàn)場。

      地緣政治學派代表人物斯派克曼曾說過:“誰支配著邊緣地區(qū),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命運。”這里的“邊緣地帶”便是指中東地區(qū)。

      作為老牌殖民帝國,英國曾在中東占盡先機。根據(jù)《外交部協(xié)定》,英波公司在1914年重組的土耳其石油公司中掌握50%的股份,德意志銀行和殼牌石油公司各持股25%。

      那時,正值美國機動車從180萬輛暴增至近千萬輛,美國國內對石油供應的擔心與日俱增,于是威爾遜與哈定兩屆政府都堅決支持美國石油公司海外擴張。

      于是,美國在1921年發(fā)表聲明,強烈要求參與中東的石油開采,而英國外交大臣柯曾勛爵則簡單粗暴地告訴美國人,英國控制下的中東決不允許任何美國公司進行石油開采!

      于是美國威脅英國,新澤西石油公司將切斷對英國的石油供應,很快,英國人就慫了,答應美國人,這事兒咱們好商量。于是,經(jīng)過6年的談判,土耳其石油公司(此時改名為伊拉克石油公司)重新簽訂協(xié)定確定股權結構。

      在簽訂這份協(xié)定時,土耳其石油公司創(chuàng)始人古爾本金,在一幅中東地圖上沿著已不復存在的奧斯曼帝國的邊界用紅筆畫了一條線,確定了各國聯(lián)合經(jīng)營的范圍,這就是著名的《紅線協(xié)定》,而美國公司自此終于擠進了中東。

      不過,紅線并不能阻擋美國進軍中東的步伐。

      《紅線協(xié)定》簽訂還不到六年,加州標準石油公司就與沙特簽訂租讓權協(xié)議,取得了近113.92萬平方英里的租借地,相當于美國國土面積的1/6,占沙特國土的70%。同年,英波公司與美國的海灣公司各持股50%,又拿下了科威特的聯(lián)合開發(fā)權。

      之后,越來越多的美國石油公司開始以各種方式進入中東,中東的亂局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02

      1944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隨手畫了一張中東草圖,遞給了英國駐華盛頓大使哈利法克斯,羅斯福說道:

      “波斯石油是你們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我們兩家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是我們的?!?/span>

      此時的美國已經(jīng)今非昔比了,他們已經(jīng)控制了中東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的42%。其實,早在5年前,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地位就已經(jīng)超過法國,成為中東地區(qū)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二戰(zhàn)結束后,歐洲尤其是西歐對中東石油依賴的大幅增長,美國政府根據(jù)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131億美元的貸款,其中僅購買美國石油公司在中東生產(chǎn)的石油和石油產(chǎn)品的,就花費了13.896億美元。

      于是,以殖民地安排控制世界的傳統(tǒng)方式,迅速被要求門戶開放、跨國公司進入的美國方式取代。

      為了爭奪中東霸主地位,美國先是強行廢除了《紅線協(xié)定》,然后又在五十年代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向英國實施非正式的石油禁運,迫使英國將霸主地位拱手相讓。

      美國之所以這么干,其實主要因為美國想盡可能地保護本國的石油資源,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國際石油,就把中東地區(qū)作為穩(wěn)定保障美國石油消費的基地。

      同時,由于冷戰(zhàn)的爆發(fā),也為了防止蘇聯(lián)染指中東石油,美國一方面加強對中東的政治經(jīng)濟滲透,另一方面試圖用軍事手段來保護其石油安全。

      文章圖片3

      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就曾向國會提出決議案,要求國會授權總統(tǒng)在必要時可以在中東使用武裝力量來填補英法在中東留下的真空,使中東“免受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公開武裝入侵。”

      那個時候,美國雖然知道石油重要,但是并沒有把石油當做什么戰(zhàn)略資源,反正中東原油一桶只有3美元,用多少生產(chǎn)多少就是了,國內石油一路減產(chǎn),供需照樣能保持平衡。

      不過,這樣的歲月靜好并沒能持續(xù)太久。

      1973年10月6日,這一天正值猶太人的贖罪日,埃及于敘利亞對以色列進行了突襲以及兩線夾擊,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

      隨著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占據(jù)上風,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OPEC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實施減產(chǎn)、禁運和限制供應,把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直接提到10美元。

      飆升的油價觸發(fā)了二戰(zhàn)后最嚴重的全球經(jīng)濟危機,5個月的石油禁運讓所有工業(yè)化國家都受到?jīng)_擊,其中,美國工業(yè)生產(chǎn)下降了14%,5萬多人實業(yè),GDP損失高達100-200億美元。

      這次空前嚴重的石油危機,讓美國政府真正認識到了石油資源的戰(zhàn)略價值,這才不得不從戰(zhàn)略角度調整對中東的石油政策。

      一方面,美國通過了《能源政策與儲備法》,開始著手建立戰(zhàn)略石油儲備,最終形成了儲備7.5億桶石油的能力。

      另一方面,美國為了從OPEC奪回石油定價權,就召集了眾多西方石油消費大國,籌劃建立了國際能源機構,用來與產(chǎn)油國抗衡。

      針對其他國家,尤其是蘇聯(lián)對中東地區(qū)的滲透,美國的態(tài)度也趨于強硬,當時美國提出了著名的“卡特理論”,宣稱:

      “任何外部勢力想控制波斯灣地區(qū)的任何企圖,將被視為對美國重大利益的攻擊,對于這種攻擊,(美國)將采取任何必要手段予以擊退,其中包括使用軍事力量?!?/span>

      此后,這個理論就成了美國謀求中東石油利益的重要依據(jù),也為后來美國軍事力量直接介入中東開了綠燈。

      03

      2001年9月11日上午,兩架民航客機分別撞向美國世貿中心一、二號樓,隨后兩棟大樓相繼倒塌,另一架客機則撞向五角大樓,美國本土遭遇了最為嚴重的恐怖攻擊行動。

      此時,美國與伊斯蘭世界極端主義的矛盾一下躍升為美國對外關系的主要矛盾,于是,美國便開始對原有的中東政策進行了大幅調整,試圖用武力重構美國主導下的中東新秩序。

      其實,原本中東地區(qū)像沙特、科威特、阿聯(lián)酋這些主要產(chǎn)油國,都跟美國關系不錯,這些國家的能源市場也都對美國資本開放,美國甚至能完全控制個別國家的石油行業(yè)。

      但是,“9.11事件”后,中東地區(qū)反美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石油利益自然也受到一定波及,于是美國決定在海灣戰(zhàn)爭結束十年后,再次直接下場。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lián)軍向伊拉克發(fā)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guī)??找u和地面攻勢,美國總統(tǒng)布什隨后向全國發(fā)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zhàn)爭開始。

      與十年前的海灣戰(zhàn)爭不同,這次美國進攻伊拉克的理由不再是制止伊拉克的侵略,而變成了薩達姆的獨裁、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促進穆斯林世界的民主。

      文章圖片4

      在美英絕對優(yōu)勢的武力干涉下,伊拉克戰(zhàn)爭以薩達姆爭權倒臺為結果,這時,美國發(fā)現(xiàn)原來這套模式這么管用,開門,我就給你送“民主”,不開門?那我就砸開。

      伊拉克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便正式公布“大中東民主計劃”,名義上是通過在“大中東”實行一系列外交、文化、經(jīng)濟改革,以美式民主和價值觀遏制、淡化伊斯蘭教的影響,從根本上鏟除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

      然而其核心則是在中東推行美國式民主,強迫中東國家尤其是阿拉伯國家,按照美國價值觀來重塑政治體制,從而削弱甚至控制中東產(chǎn)油國,以便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實施控制。

      美國堅定地認為,當年東歐那么多意識形態(tài)完全相反的國家都被“和平演變”了,那搞定跟基督教相對的伊斯蘭世界肯定也沒多大問題。

      為此,美國政府及手下一批打著“人權”、“民主”和“非暴力”旗號的非政府組織,越來越熱衷于精心培養(yǎng)中東當?shù)氐姆凑α浚淠康木褪谴俪蛇@些國家政權更迭。

      2008年,埃及“4月6日運動”成員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邀請,前往紐約與來自全球15國的17個青年組織領導人見面,同時參加會議的還有美英的高級專家。

      他們開會的名義直截了當,就是為了共同“尋找利用網(wǎng)絡技術推動自由和公平,反對暴力、極端主義和壓迫的最佳手段”,說白了就是要當反對派搞事情。

      為此,他們和臉書、谷歌、Youtube、MTV等美國公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成立了“青年運動聯(lián)盟”。

      在美國資金的支持下,“4月6日運動”成員向美國承諾,一定要在大選前推翻穆巴拉克政權,海外埃及青年則在卡塔爾成立“變革學院”,專注促進人權和選舉監(jiān)察。

      這些人的美金沒有白拿,他們回國兩年后,“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浪潮從突尼斯開始,席卷了阿拉伯世界。

      文章圖片5

      像在突尼斯、埃及爆發(fā)示威活動中,臉譜、谷歌、推特等美國媒體紛紛下場,一邊放大街頭政治運動壓力,一邊向各國政府施壓,要求對所有內容免于審查。

      美國政府則公開贊揚這些反對派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組織暴亂,宣稱美國政府將“為處于互聯(lián)網(wǎng)受壓制的環(huán)境中的人們提供幫助”。

      一時間,從突尼斯到蘇丹,從埃及到利比亞,從也門到敘利亞,不斷蔓延的中東亂局成了美國口中“美麗的風景線”。

      嘴上都是主義,心里都是生意。美國這么不惜余力地以各種名義在中東攪局,說一千道一萬,根本原因無外乎“利益”二字。

      04

      中東石油,對于美國而言,并不只是戰(zhàn)略資源,它更是美國構建“石油-美元”體系,用來收割全世界財富的重要工具。

      1974年7月,剛剛上任的美國財政部長威廉·西蒙帶上副手格里·帕斯基,秘密前往沙特沿海城市吉達。他背負著美國尼克松總統(tǒng)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說服沙特在石油問題上同美國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

      那時的世界剛剛經(jīng)歷石油危機,美元嚴重貶值,英、法、意、西德紛紛宣布匯率和美元脫鉤,以“美元-黃金”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土崩瓦解。

      眼看美元跟黃金掛不上了,為了維護美元地位,美國就想到了把美元和石油捆綁的辦法,這石油可是必不可少的戰(zhàn)略資源,只要控制了它,就不愁美元制霸天下了。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作為中東石油的頂級大佬,沙特的石油儲量占中東地區(qū)的1/3,OPEC組織內部的1/5,要是能讓沙特答應以美元結算石油,事情差不多就成了。

      美國給沙特開的條件也相當有誘惑力,一是給沙特大量的軍火,幫助沙特訓練軍隊,并保證以色列不會再來找沙特的麻煩;二是在經(jīng)濟、政治上大力扶持沙特,給予沙特大量經(jīng)濟援助并維持沙特王室統(tǒng)治地位穩(wěn)固。

      談判開始進行得相當艱難,但是經(jīng)過美國好幾個月的威逼利誘、軟磨硬泡,沙特終于同意了美國的要求。

      文章圖片6

      在沙特的帶領下,其他產(chǎn)油國紛紛跟進,同意以石油換取美元,再以美元購買美債、投資美國,“石油美元”體系就此成形。

      在隨后的幾十年間,中東戰(zhàn)火不斷、動蕩不安,無論是臺前還是幕后,都少不了美國參與,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國要通過控制產(chǎn)油國,確保石油運輸通道的安全通暢,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全球石油供應體系,維護其一手建立的“石油美元”體系。

      別看現(xiàn)在新能源已經(jīng)全面鋪開,但目前石油依然穩(wěn)坐第一把交椅,美國把石油價格和美元綁定,就可以通過本國貨幣政策操縱國際石油的產(chǎn)量和流通。

      只要作為硬通貨的美元匯率波動,全世界將近1/3的能源價格就會出現(xiàn)波動,無論美聯(lián)儲是量化寬松、超發(fā)貨幣,還是收緊加息,只要你用美元,就要為美國的經(jīng)濟行為買單。這樣,美國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割各個國家的韭菜了。

      美國用自家印的美元買石油,買油的錢又被產(chǎn)油國以買美債的方式回到自己手上,轉了一圈相當于白嫖。

      就這還不過癮,美國在用美元買完石油后,又讓美元貶值,從而再收割一遍其它持有美元國家的財富,至于美國能收割多少錢,咱們可以算一下帳。

      據(jù)估算,美元長期年貶值率是6%,那么你手里的錢貶值到一半的話只需要12年,可想而知,美國割韭菜的效率到底有多恐怖。

      正因為“石油美元”體系是美國的搖錢樹,所以,美國才需要通過實施“大中東計劃”來在中東培養(yǎng)親美國家,以控制中東石油流向,進而控制歐亞各大國的石油需求,防止?jié)撛诟偁帉κ殖霈F(xiàn),從而達到控制國際石油價格、鉗制世界經(jīng)濟,為構筑全球霸權鋪路的目的。

      2007年3月,美國政府參與制定的一份新石油法草案,在伊拉克內閣獲得通過。該草案規(guī)定:“伊拉克80個已知油田中的65個將由外國石油公司來開發(fā);伊拉克將與這些外國石油公司簽署產(chǎn)品分成協(xié)議。合同期長達15至35年,外國公司最初的利益分成將高達75%?!?/span>

      這才是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的真實意圖嘛。至于之前說好的要找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事兒,早就拋到九霄云外了。

      所以說,伊拉克的薩達姆、利比亞的卡扎菲死于非命,敘利亞被美國搞得狼煙四起、四分五裂的原因,哪里有那么復雜,還不是因為動了美國的“蛋糕”?

      結語

      然而,建立在絕對利益上的利益往往不會那么絕對。

      今年俄烏爆發(fā)沖突后,美國本打算借此機會最大可能地消耗俄羅斯,可沒想到俄羅斯直接讓石油貿易用盧布結算,或者用黃金結算,反正就是不用美元。

      這么一搞,很多歐洲國家身體就口嫌體直了,明面上不向俄羅斯妥協(xié),但私底下早就開始開設盧布賬戶,用來跟俄羅斯購買石油了。

      所以,俄羅斯在西方全力制裁下,很快就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貿易高度,達到了數(shù)千億人民幣的貿易額,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并非不想給盟友找一個石油替代商,誰知找到中東石油大戶阿聯(lián)酋和沙特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光靠中東根本填不滿缺失俄羅斯的市場份額。

      目前,阿聯(lián)酋的石油產(chǎn)量已經(jīng)接近“OPEC+”協(xié)議中的上限,也就是每天316.8萬桶,而沙特的石油日產(chǎn)量為1050萬桶,想提到1200萬桶的話也很難。

      而2021年俄羅斯石油日均產(chǎn)量就已經(jīng)是1050萬桶,據(jù)俄羅斯能源部預測,俄羅斯原油產(chǎn)量在2022年進一步擴大,日產(chǎn)量可能會達到1084萬至1105萬桶,甚至會更高。

      所以,在中東石油產(chǎn)量幾乎到極限的情況下,美國的盟友們根本沒法拒絕俄羅斯石油,可是這么干的話,“石油-美元”體系的維持又成了大問題。

      美國這“中東油癮”還有得救嗎?

      此文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