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常被用來形容平民百姓,但除了布衣之外,還常常聽到“白衣”、“烏衣”。 比如說柳永的《鶴沖天》中寫到,“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還有《三國演義》里面有一回為“呂子明白衣渡江”,都是寫白衣的。 ![]() 而關(guān)于烏衣的,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布衣”指平民百姓,是因為布衣本是用葛織品、麻織品或者是棉織品做成的粗布衣服,價格相對低廉、較為容易獲得,穿著者多為平民百姓,故而就有了這樣的代稱。 而白衣,本是指白色之衣,這是平民除了下層人物外(多穿褐色),一般都是穿白色。劉禹錫的《陋室銘》寫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里的白丁就是指“白衣人”。 后來,“白衣”就成為了沒有做官的讀書人的代稱。 ![]() “烏衣”所指的,也類似于此。 烏衣,原本指的是黑色的衣服,最早穿烏衣的都是士兵,因而“烏衣”最早都是指代士兵。 三國時,東吳禁軍駐扎在南京夫子廟文德橋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軍隊被稱為烏衣營,駐扎之地則被稱為烏衣巷。 ![]() 吳國滅亡后,人才輩出的王導(dǎo)、謝安兩大家族曾居住在此,隋唐后王謝豪門主見沒落,劉禹錫詩句中的“烏衣巷”,就是沒落后的情景。 以穿的衣服來區(qū)別人們,其實并不是隨意而為的,而是因為當(dāng)時的服飾怎么穿,什么人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顏色的衣服,都是有著許多的規(guī)定,承擔(dān)著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功能,也是禮儀的一部分。 就如同“黃色”,隋文帝下令改變服色之后,就規(guī)定庶民不能穿黃色,只有皇帝和百官才能穿;再之后只有皇帝可以穿,百官也不能穿。 無論“布衣”、“白衣”,還是“烏衣”,其實都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