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要么醒,要么醉,裝醉裝醒,都是裝,不是實在的東西。 當然,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形勢,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 但是,對于自身,你真的需要清醒地活著,然后才能在必要的時候,裝醉,裝睡。 屈原說: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人,活得清醒,實屬不易,一直清醒,更不容易。 為人處事上,選擇醒或醉,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醒著獨處,醉著相處 對于一些事情的是非對錯,我們自己清醒就可以了,至于別人怎么看,怎么想,我們要醉著,糊涂著對待。 因為改變自己是神人,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陶淵明說: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strong>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來都不會是純粹的,越是到最后,就越需要一定的相關利益來維持。 正所謂親父子,明算賬,再親密的關系,也有彼此相互需要的東西,這段關系才能走得長久。 因此,很多時候,懂得在一段親密關系當中保持距離,哪怕對于普通的關系,也要懂得需要糊涂。 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纏,也才能真正讓大家可以過得更加的從容、愜意。 清醒雖然在有的時候,會倍感痛苦,可痛苦過后,則會覺得自己得到了成長。 同樣,醉著有的時候可能會讓人覺得無能、無用,但這樣確實能為自己減少一些沒有必要的麻煩和糾纏。 人生的智慧便是,該醒的時候,選擇清醒,該醉的時候,選擇醉著。 人生,就是需要做到三分醉,七分醒。 獨處的時候,清醒,合群的時候,半醉。 如此,半醉半醒,方為境界。 半醉半醒 人,為什么要學到半醉半醒? 全醒,你會覺得自己過得很累,總是容易帶著傷,不肯放過自己,也不愿放過別人。 全醉,那就無疑是在沉淪自己,也是在浪費生命,不知道何處是歸宿,只是一味地在消磨自己。 全醒,是一種痛苦,全醉,則是一種無知。最終,都可能變得無能,毫無希望。 其實,學會半醉半醒,就是盡量地讓自己帶著一種從容的、松弛的狀態(tài)來面對生活。 鐘嗣成說: “人生何時醒?人生何時醉?醉醉與醒醒,誰能知其味?” 人生,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深。 經歷了生活的渺茫和無望,經過了歲月的打磨之后,開始變得釋懷,變得淡定,變得不再勉強、強求自己。 當蘇東坡活出一種半醉半醒的狀態(tài)時,為人開始變得灑脫,也變得富有智慧來,于是他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正是做到了半醉半醒,于是蘇東坡才真正做到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面對人生的無常,以及對于遺憾,不再為難自己,而是懂得放過自己。 然后,帶著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tài),從容地面對著一切。 人生,既醉也醒 釋懷人生,松弛生活,在于可以隨時醒,也在于隨時可以醉。 醒的時候,是人生,醉的時候,也是人生。 半醒不醉,半醉不醒,也是一種智慧。 因為似醉似醒之間,才不至于活得那么累,那么苦。 因為很多時候,不是你努力了,這個世界就會善待你。 自己要學會善待自己,所以就不能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外界里。 悟透人生,感受生活,既醉著,也醒著,拿得起,也放得下,瀟瀟灑灑,從容自信。 如此,人生,活得就得以舒坦,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