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溫習了蘇軾的尖叉韻詠雪詩,借著這股熱乎勁,繼續(xù)他的聚星堂韻。歐陽修于皇祐元年(1049)三月,至皇祐二年(1050)七月任潁州太守,期間他的許多朋友不時來此,與他交流學問、飲酒作詩。歐陽修在潁州北城署衙大堂后建了個二堂,并親自題名“聚星堂”,以供大家聚會小酌、切磋詩藝。歐陽修對朋友們提出禁體物語的要求,簡稱"禁體",即在創(chuàng)作體物詩時,禁止使用世人孰知的體物語言,比如詠雪,須禁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常用字,以此來激勵創(chuàng)作者趨新避舊。皇祐二年(1050)正月初七,歐陽修與朋友們在聚星堂宴集,眾人分韻作詩并編成詩集,流行于世,許多未能參與此次盛會的四方文人墨客都非常遺憾。從此,聚星堂成為大宋文人心中的又一個圣地。元祐六年(1091),蘇軾出任潁州太守。他的恩師歐公當年創(chuàng)建的“聚星堂”依然完好,自然便成了蘇軾燕集名流的場所。這一年的十一月初一,蘇軾祈雨,得天公眷顧,下起小雪。大家很高興,一起在聚星堂喝酒。蘇軾想起恩師歐陽修在此作太守時,與朋友相約詠雪,禁體物語,用字艱難卻又能寫出奇麗意境,四十多年來竟無人承繼。作為歐陽修的門生,蘇軾自謙說不足以追配老師,但是當日賓客云集,盛況不減當年,而歐陽修的二公子也在,于是也如恩師一般要求禁體,各自寫一篇詠雪詩,追憶當年的故人故事。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禱雨張龍公,得小雪,與客會飲聚星堂。忽憶歐陽文忠作守時,雪中約客賦詩,禁體物語,于艱難中特出奇麗,爾來四十余年莫有繼者。仆以老門生繼公后,雖不足追配先生,而賓客之美殆不減當時,公之二子又適在郡,故輒舉前令,各賦一篇,以為汝南故事云。就這樣,聚星堂韻,如尖叉韻一樣,毫無懸念地成為詠雪的另一道加分題,由于最后一句“白戰(zhàn)不計持寸鐵”,也被稱為“白戰(zhàn)體”。在當時和后世,引發(fā)眾多詩人接力挑戰(zhàn)。一直到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人在臘月初五的紛紛大雪中想起了先生,還用聚星堂韻記錄這一場飄了六百年的雪。 三年刻楮成一葉,五色玲瓏粲干雪。 豈知雪態(tài)更姣好,天巧人工迥懸絕。 曉來窗紙????鳴,冷壓屋梁凍?折。 起行庭際沒雙踝,屐齒棱棱半明滅。 閉門高詠坡仙詩,爽氣摩空霜影掣。 詩家體物好形似,有類隋宮剪綵纈。 醉翁舊令禁不為,未許眼中著金屑。 聚星堂上客星散,六百馀年一轉(zhuǎn)瞥。 恨不同時廁賓從,徒慕昔賢守遺說。 詩成擱筆起三嘆,臥聽霜飆響檐鐵。 幸運的是,歲月變遷,而潁州府衙一直被珍惜維護,一直到民國期間,聚星堂故址仍在,據(jù)說目前還留有匾額。潁州西湖如今也修浚一新,湖上建了座亭子,寫著潁濱星聚,向這段故事致敬。這場雪已經(jīng)飄了近千年,希望我們的后人仍然有機會看到這樣珍貴的奇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