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指以玉石為材料制成的各種器物,主要用于裝飾陳設、宗教祭祀以及殮葬辟邪等。玉石本是沒有生命的礦物,但在中國古代,由玉石制成的各種玉器則被賦予了無限的靈性與神性,成了一種超自然的物品。它不但是身份等級的標志,“究天人之際”的通神禮器,還是趨吉避疫的吉祥之物,更是儒家思想“德”的象征。 一 在古代,凡具堅韌的質(zhì)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其實,人們常說的玉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玉指自然界中色澤美麗、稀罕珍貴、適用于雕琢的顯晶或微晶的天然礦物;狹義的玉則專指軟玉和硬玉。軟玉,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 2.55~2.65,主要成分是硅酸鈣的纖維礦物,屬于角閃石類;硬玉,硬度為莫氏6.75~7度,比重3.2~3.3,主要成分為硅酸鈉和硅酸鋁,清澈晶瑩,屬輝石類,即人們常說的翡翠,18世紀后才被中國玉匠大量采用。此外,古人心目中的玉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寶石等彩石。 中國的玉石產(chǎn)地分布地域廣,品種繁雜,蘊量豐富。從出土的古代玉器看,新石器時代的玉料除部分蛇紋石、瑪瑙、綠松石外,主要為透閃石質(zhì)的軟玉。如遼河流域和遼東半島的紅山文化主要采用岫巖玉,山東龍山文化玉器,多以質(zhì)地細膩、不透明、光澤溫潤的長石為原料,良渚文化的玉料主要為透閃石、陽起石、蛇紋石等等,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商周到戰(zhàn)國時期,新疆的和田玉開始進入中原。西漢中期以后,和田玉逐漸成為主要的玉材,在各種玉材中處于獨尊地位。和田玉的基本色調(diào)有白、黃、青、黑色。白玉質(zhì)地細膩、光澤滋潤、溫滑如羊脂,是和田玉中最名貴的品種,至今仍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美玉。 古代玉器的制作是“以石攻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剛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為媒介,采用 “切、磋、琢、磨”工藝,輔以水來研磨,制成所設計的成品。《詩經(jīng)》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記載大致概括了這個過程。治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軟性線具、砣具、金屬片狀工具以及打孔用的具、管具等。軟性線具是用獸皮或獸筋制成細條曬干,加水蘸砂,來切割玉的缺口,使用時雙手各持一端,反復拉鋸。由于施力不均或玉質(zhì)疏密不同,因此兩個切割面并不平整,殘留著弧形切割痕,呈現(xiàn)凹凸對應的現(xiàn)象,這種方法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砣具是治玉的主要工具,呈圓盤狀,中厚,邊薄,背后以一根圓桿與砣機上的旋轉(zhuǎn)軸相連接,轉(zhuǎn)動方向前后來回旋轉(zhuǎn),而現(xiàn)代治玉工具只朝一個方向轉(zhuǎn)動。砣具的大小厚薄不同,邊刃也有圓鈍和薄利的差異,可以依據(jù)不同的功能需求用于切割、琢紋、打磨等。砣具在切割時與玉料的接觸面呈“V”字形,切口外大內(nèi)小,邊緣平直,切割痕中間寬深,兩端尖淺。具的打孔方法分為單向鉆和雙向?qū)︺@,單向鉆孔上大下小,俗稱“喇叭孔”;雙向?qū)︺@孔,兩端大中間小,俗稱“蜂腰孔”,孔壁中間常留有具對接不齊所形成的臺階痕跡。管具依口徑可分為小、中、大三種,小管制作系帶孔、鏤空、鑲嵌孔及高浮雕紋飾的去料;中管鉆磨玉琮、玉環(huán)、玉璧等器物的中心圓孔;大管鉆磨玉璧的外廓。金屬片狀工具可作準確的切割,適合用于成對片飾器的制作,因此切割痕平直,厚度極薄,往往采用雙向?qū)η杏窳?,在切割面上留下平直薄利、相互對應的切割痕跡。制作一件玉器,通常是各種工具的綜合使用。各種工具在治玉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既反映了各個時代的治玉水平和工藝特點,同時也是我們今天鑒別古玉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二 中國玉器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直到今天,綿延不斷,魅力不減,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根據(jù)考古資料,早期玉器大多是從石質(zhì)工具演變而來的,像玉斧、玉圭、玉琮、玉刀、玉鉞、玉戈等從實用工具轉(zhuǎn)變?yōu)樽诮碳漓胗闷芳半A級、權(quán)力象征的禮器類玉器,主要盛行于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它們一般造型簡單,光素無紋,且器形不規(guī)整,多呈厚薄不均的片狀??脊刨Y料還表明,早期玉器地域性差異也比較明顯。如良渚文化的玉器,體大者居多,造型和紋飾嚴謹,以淺浮雕見長,有特殊的獸面線飾,多采用鏤空、陰線刻劃、減地淺浮雕等藝術表現(xiàn)形式??虅澋拇株幘€很直,似用直線拉磨而成,還出現(xiàn)了動物形態(tài)的立體雕刻器。紅山文化的玉器造型以圓形居多,紋飾以動物形象為主,工藝較為簡樸,只琢出形狀,少見裝飾紋,寥寥數(shù)刀,就把雕琢對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雕琢技法有陰刻和去地陽文兩種,其中以寬砣雕琢淺寬線紋與微微去地后的“隱底凸起”陽文最富有特點。玉質(zhì)多為岫巖玉,色澤多呈黃或青綠色。整體造型古樸稚拙、生動奇特。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商周時期,統(tǒng)治者對玉器的推崇使玉制品日趨豐富,治玉工藝越發(fā)精細,玉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含意,主要被作為禮器使用。此時的玉器主要為片狀和立體圓雕兩類,片狀有:璧、瑗、環(huán)等,動物形象有的采用剪影手法雕出輪廓和主要特征。立體圓雕有:玉人、玉簋、琮、動物。具體而言,商代玉器以動物造型為主,眼睛多為“臣”字眼,紋飾大多運用雙陰線起陽線的雕琢技法,配合造型的需要,隨形變轉(zhuǎn),勾勒造型,滿布器面。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商代特有的玉戈、柄形器和器皿類玉器以及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西周各種造型寫實的仿生動物玉飾較多,如鹿、兔、牛、魚、蠶、蟬等,由玉、玻璃、瑪瑙、綠松石等組成的珠、管、片狀組合佩件也大量出現(xiàn),特別是獨創(chuàng)了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以薄片狀、平面陰線刻的器物為主,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呆板、過于規(guī)矩,這與當時嚴格的宗法、禮儀制度不無關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風尚大變,禮儀制度日益衰微,玉器的神秘威嚴色彩逐漸消失,大量紋飾細密繁縟且抽象化、造型薄而小的片狀裝飾性玉器逐漸成為主流,并新出現(xiàn)了玉帶鉤和玉劍飾等新品類。此外,器物開始成對出現(xiàn),云紋、臥蠶紋、蒲紋增多。玉材的選取也很嚴格,常見有白玉、青玉及白中閃黃的玉,大多堅硬而細膩,且表面拋光極好,俗稱“玻璃光”。戰(zhàn)國時期玉器種類更加多樣,裝飾紋樣以動物題材為最多,如螭、龍、虎、鳳、虬等,動物上的“臣”字形眼逐漸消失。戰(zhàn)國中期以后,谷紋從云谷相雜紋中獨立為紋,排列整齊布滿器表。戰(zhàn)國晚期,原本為了制作谷紋方便定位的三條平行線也成為一種紋飾,稱作“蒲紋”。與春秋玉器相比,戰(zhàn)國玉器紋飾線條流暢,富于變化,更加繁縟華麗。 漢代玉器在繼承前朝琢玉精華的基礎上把中國古代玉器推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高峰,并由此奠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以至“漢玉”一詞幾乎成了古代玉器精品的代稱。漢代玉器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多采用鏤雕、高浮雕、圓雕技法,藝術風格古樸,造型簡練并加以夸張與變形,如陜西咸陽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鷹、玉熊,蒲城縣賈曲鄉(xiāng)出土的玉牛等。最能體現(xiàn)漢代玉器特色和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尤其是各種陳設玉,其雕琢精湛,構(gòu)圖變幻莫測,設計新穎活潑而不囿常規(guī),紋飾華麗卻不落俗套,整體形象充滿動勢和靈氣,充分顯示了漢代自由浪漫、雄渾豪放的時代風貌。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器的裝飾、喪葬、禮瑞、祭祀功能消失殆盡,在數(shù)量上也驟減,其總體風格具有漢代遺風,創(chuàng)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盞,這與當時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盛行吃玉的風氣有關。吃玉要選用最純凈的“璞玉”,以和田白玉為佳,所以從出土的玉器看,好玉質(zhì)不多,滑石器增多。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時期,異域文化的滲入給中原的華夏文明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活力,無所顧忌的引進和吸收,無所束縛的創(chuàng)造和革新,構(gòu)成了富麗堂皇、蓬勃向上、豪邁張揚、趨向?qū)憣嵉臅r代風格。這一時期,日常生活中的佩飾大量出現(xiàn),玉質(zhì)生活用具增多,如八瓣花紋玉杯、鎏金獸首瑪瑙杯、白玉碗、玉步搖、梳子背、粉盒等。琢玉工藝及雕琢主題也逐漸擺脫了過去程式化、圖案化、抽象化的傳統(tǒng)束縛而更加成熟。外來題材如佛教中的飛天、胡人的歌舞伎等也豐富了紋飾主題。尤其是唐代,玉器圖案無論是人物的衣褶,植物的花心、葉脈,動物的皮毛,禽鳥的羽翅等,善用大量舒展流暢或密集短小纖細的陰刻線加以裝飾??傊?,這一時期是中國玉器由抽象向?qū)憣嵃l(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宋遼金時期,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更加接近現(xiàn)實生活。文人的審美意識逐漸滲入玉器的造型之中,總體風格不如唐代渾厚有力,多小件精致器物,出現(xiàn)了玉童子、玉筆架、玉鎮(zhèn)紙等新品種。雕刻技法出現(xiàn)深層立體鏤雕。值得一提的是,遼、金時契丹、女真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狩獵風盛,喜用海東青捕天鵝和獵取熊、鹿等,這一題材的“春水”、“秋山”玉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游牧文化風格,也頗受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元代玉器在繼承宋、金玉器雕琢技法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形成了粗率豪放的特色。善用重刀,常采用多層透雕法、深凹雕法,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也常用俏色雕法,巧妙地展現(xiàn)動植物紋飾,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又一鼎盛時期,尤其是清代乾隆時期,因乾隆皇帝嗜玉成癖,不遺余力地提倡,皇室成員、大臣們更是愛玉成風,民間玉坊十分興隆,使得乾隆年間的玉器制作達到了中國玉雕史的頂峰。總體而言,明清玉器禮器減少,日常生活用器增多并日益商品化,出現(xiàn)了如意、熏爐、花插、鼻煙壺、香囊、扳指等新品種。尤其是“吉祥玉”大量出現(xiàn),將生活中常用的吉祥用語,透過諧音的轉(zhuǎn)換,以具體的形象呈現(xiàn)出來,如馬背上雕一個小猴,寓意“馬上封侯”;小孩舉蓮花寓意“連生貴子”;螃蟹口銜一稻禾寓意“和諧”;喜鵲立于梅樹上以示 “喜上眉梢”等等。此外,明清玉器雕刻受繪畫影響較大,表面無強烈凹凸變化,技法上繼承傳統(tǒng),多種工藝融合,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地詮釋藝術構(gòu)思和審美理想。明代中葉,雙層鏤空興起,紋飾分上下二層,上層為主體紋飾,下層為背景圖案。清代圓雕山子興起,擺脫了傳統(tǒng)的單一平面雕琢,集名山大川、瀑布清泉、流云海濤、亭臺樓閣、車船棧道、人物、動物等為一體,精心布局,或以歷史故事,或以神話傳說為藍本反映大自然的秀美、幽靜風貌??傮w來說,明代玉質(zhì)不如清代,表面打磨沒有清代光亮,明代器物上常留有砣鋸痕和具的鉆孔痕,底子處理凹凸不平,線條硬朗。清代玉器細部處理得精致、圓潤,線條婉轉(zhuǎn)流暢,方圓合于規(guī)矩,紋樣繁瑣。
|
三 玉器的鑒賞,必須抓住它的藝術風格和工藝特點。藝術風格是特定時期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和縮影,隨著各時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信仰、社會風尚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情趣、意識觀念、文化習俗以及玉材取舍、琢玉工具和技巧、器形特征和紋飾主題等方面隨之發(fā)生變化,形成特定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特征,呈現(xiàn)到一件玉器上,就成為我們的鑒賞要點,是判斷玉器時代的主要依據(jù)。 玉器的收藏,應分為古玉和時作玉兩種。古玉的收藏,首先要鑒定真假,要從各時代玉器的造型、紋飾、雕琢工藝入手,以科學考古出土的玉器為標準器,以客觀、科學的態(tài)度對古玉的色澤、材質(zhì)、造型特征作出正確的判斷。其次,細心揣摩,觀察玉器的雕琢痕跡,仔細分析制玉所用的工具、操作方式及痕跡特征,對古玉器的制作要有深入的了解。再次,多接觸市場,了解仿古玉的產(chǎn)地、種類及其特點,見微知著,從中找出與古玉器的差異,識別真?zhèn)?。仿古玉以河南南陽,安徽蚌埠,江蘇蘇州、揚州,上海南匯等為中心,且有各自的特色。至于時作玉器的鑒賞與收藏,一般以玉料純正、雕琢精湛、寓意吉祥、價格合理的玉器為佳,既可玩賞、佩戴,又可收藏。 玉器的鑒定需要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積累經(jīng)驗,著眼于玉料、工藝、造型、紋飾的時代特征和藝術風格,進而客觀、全面地綜合分析研究,才能鑒真識假,去偽存真。切忌一葉障目,以偏概全。 玉器的保養(yǎng)應避免摔、碰,掛件不佩戴時宜放進首飾袋(盒)保存,以免碰損、磕傷。玉器若有污垢或油漬附著于表面,應以溫水摻少量中性洗滌液刷洗,再用清水沖凈、軟布擦干。切忌使用酸、堿性強的化學制劑。時作玉飾適宜貼身佩戴,人體的溫、濕度以及經(jīng)常摩挲,可以使玉器表面潤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