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一夜 風在狹長過道里徘徊, 像水桶碰觸著井壁。 她說她來取我從海邊帶來的禮物: 裝在拉桿箱里的一截波浪, 像焗過的假發(fā)。 她要把它戴上山頂,植進山脊,種滿山坡。 窗外一片漆黑,也有風 一遍遍數(shù)落著長不高的灌木。 偶爾落下的山石, 像水桶里濺出的水滴, 又被注射進亂石叢生的谷底。 那里的昆蟲舔著逼仄的星空, 怎樣的風才能把淺斟低吟變成巍峨的道德律? 山更巍峨了,仿佛比白天多出一座, 相隔得如此之近, 窗像削壁上用額頭碰出的一個個腳印。 墻上的裂紋,是波浪走過的路, 罅隙里長出了野蒺藜。 作者 / 蔣浩 選自 / 《游仙詩·自然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讀蔣浩這首《山中一夜》,你或許會驚嘆于他對事物的修辭,是那么的與眾不同,句句帶來新鮮體驗,讓你不得不重新審視日常見慣的一草一木,是不是真的如你所見,還是更加陌生。這并不僅僅是修辭這么簡單工具性的東西,事實上,蔣浩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辨識方法。 恰巧又讀到蔣浩談詩的一段話,似乎可以印證這種辨識論。他是這么說的:“我更喜歡中國人那種直面事—物的格物致知,知人論世到明心見性。某些表達看起來似乎是垂直的、單向度的,其實卻像看不見的聲音,在傳遞過程中那種搖曳多姿、波及四面八方的開悟狀態(tài)確實最迷人的,至于它要到達哪里,消失何處,有怎樣的回聲,并不重要了?!?/span> 《山中一夜》讓我想到蔣浩另一首著名的詩《海的形狀》:'你每次問我海的形狀時,/我都應(yīng)該拎回兩袋海水。/這是海的形狀,像一對眼睛:/或者是眼睛看到的海的形狀。/你去摸它,像是去擦拭/兩滴滾燙的眼淚……' 限于篇幅,這里不做更多引用,我建議大家一定要讀這首詩全篇。我是把《海的形狀》當做《山中一夜》的前傳去看。《海的形狀》和這首詩一樣,都在提供一種對世界對生活的辨識方法,而且在主題上,其實也有一個連貫的關(guān)系。 一個生活在海邊的人,或許因為一次旅行,來到山中,把一截海浪帶進山里。你說是會友,也不盡然。我更傾向于這是作者自我對話的一種方便設(shè)計。在這里,海浪其實就是海的形狀,這形狀像“焗過的假發(fā)”,“她”要戴在山的頭上,植進山的肌理,還要種滿山坡。詩人把海帶進山里,等于是把熟悉的自我投進陌生的山谷,換一個背景重新詢問,重新辨認。 今天參與讀詩的宛妮同學非常喜歡這首詩,前前后后錄了數(shù)十遍,在反復閱讀中,對這首詩的認識,也有一個有趣的過程。一開始她覺得這是一個與爛漫少女相戀,卻本性孤獨的青年在山中發(fā)呆時寫的一首詩;后來又覺得詩中的“她”其實只是被詩中的“我”遺落在某處的一部分自我,對話部分只是不同時空的“我”在當下的相遇。她認為這種孤獨太極致了,對話也只是一種自言自語。 薦詩 / 流馬 2016/11/19
回復 朗讀 ,可至喜馬拉雅電臺讀睡首頁,收聽李老樂和劉宛妮中文朗讀。李老樂版的配樂是菅野祐悟 - 風の丘ホーム,劉宛妮版的配樂是Kevin Kern - the enchanted garden。
第1349夜值守 / 樹、流馬、顏大人 詩作及本平臺作品均受著作權(quán)法保護 相關(guān)事宜請聯(lián)系 bedtimepoem@qq.com 在狹長過道里轉(zhuǎn)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