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在習(xí)練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手揮琵琶一式時,太極拳名家胡開宸老師指點了我。他讓我在定式時,左虛步足跟著地,將腳尖稍稍放下,腳掌幾乎虛貼地面。我頓時有一種新的感覺,一股暖流沁下涌泉,連腳趾也感到十分舒服。胡先生說:“這個動作在定式時,左腳尖應(yīng)是微微翹起,腳掌虛貼地面為好?!彪m然感覺很好,但我聽了卻不以為然。我一直是這樣練的,左足翹起與地面呈30度角,高度約一拳之高。難道我?guī)资陙矶即蝈e了嗎?于是,我找出傅鐘文老師的練拳照片,測量了傅老師左腳尖翹起的高度,經(jīng)過換算,高度有9厘米之多。我再查閱其它資料,1921年出版的《太極拳勢圖解》中手揮琵琶的左虛步,“使全身重點移于右腿,如丁虛步”,沒有說明丁步如何虛,但附圖左足幾乎是平放的;1925年《太極拳術(shù)》第14頁寫到:“左足隨身收近,足跟點地,足尖翹起?!钡?0圖拳照中楊公澄甫的左足腳掌幾乎是平貼地面的;1931年《太極拳使用法》中有“左腳遂往后稍提,腳跟著地,腳掌虛懸”,這張楊公的拳照是腳尖翹起的;1934年再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仍然是1931年同一套拳照。這套1931年的拳照,成了楊式太極拳的經(jīng)典,習(xí)拳人都奉此為圭臬,成為對照拳架演練正確與否的標準。即使后人撰寫的著作,仍無法脫此窠臼,他們的附圖左腳尖也一定是高高翹起的。 我又請教傅鐘文老師《楊式太極拳》一書,是“左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呈左虛步”。35圖是根據(jù)楊公拳照繪制,因此腳尖仍是高翹的,看不清“微抬”的“微”該是怎樣的。還有一些名家的著作,如王志遠老師書中說明“腳尖微翹”,圖49的左腳尖翹得低了些,但好像還不夠“微”。如趙幼斌老師書中也是“腳尖微翹”,附圖是按楊公拳照的,仍是翹起。但他的拳照圖52左足尖幾乎看不到翹,腳掌似乎平放于地。奚桂忠老師的《楊式太極拳答問》寫得最為詳細:“左腳稍往后偏右提回,間隔一腳寬度的距離,腳跟輕輕著地,腳尖略翹起,膝微弓,呈左虛步?!贝髱焸兊娜沼新N的,有幾乎不翹的,該學(xué)誰的?“略翹”、“微翹”或“微抬”,腳掌與地面的夾角都應(yīng)該是很小的,可惜沒有比較準確的數(shù)據(jù)可以參考。也就是說,手揮琵琶定式時左腳尖該翹多高為宜?9厘米、7厘米、5厘米,還是一二厘米?這成了我心中之謎。 我再反復(fù)觀看傅鐘文老師的錄像,動態(tài)的影像方才使我大悟。傅鐘文老師在演示手揮琵琶一式時,左腳稍往后提回時,腳尖是翹起的,當腳跟輕輕著地后,腳掌慢慢松開下沉,腳掌與地面的夾角也從約30度,逐漸減小到5度以下,在定式時,左腳掌幾乎虛貼地面。這時候,他的左腳尖才是真正的“微翹”或“略翹”。傅鐘文大師曾表揚王榮達老先生,說他的拳打得像楊澄甫。他演示的動作也跟傅老師一樣,在定式時左腳尖也是近乎虛貼地面。我又觀看趙幼斌老師的錄像,與傅老演示的也是一樣。 楊公澄甫的經(jīng)典拳照,左腳尖翹起約30度,而且受這經(jīng)典拳照的影響,幾乎后輩著書立說,該動作的拳照也大都模仿楊公經(jīng)典,高高翹起。但是,如果作為定式一直保持這個姿勢,是很不自然的。腳尖翹起的角度近乎極限,腳踝部分僵而不松,氣血運行必然受阻,氣血又如何能節(jié)節(jié)貫串順達趾梢?而且容易造成膝不易微弓,臀部后凸的毛病。楊公的這張拳照似乎有些不妥,是錯在照相上。楊澄甫的拳照是珍貴的遺產(chǎn),但也有時代的無奈。當時的拳照只是反映拳架中的76個節(jié)點,不能如錄像那樣完整反映拳式的全過程,而且畢竟反映的是外形,不是拳法的全部內(nèi)容。在反映手揮琵琶這一動作時,拳照只反映了整個過程中的某一個動態(tài)時間點。這個點是否可以做為定式的代表,是值得推敲的。把左腳提回落下的一瞬間,作為這一動作的定式攝下來,是不妥當?shù)?是操之過急的。如果再等上一二秒鐘,再按下快門,那拍下的拳照肯定比現(xiàn)有的會更好,更準確。那時,腳尖也放下去了,氣血也會松沉到腳趾。楊公的經(jīng)典拳照還有兩張,提手上勢和肘底看捶,這兩個動作也是同樣的問題。 上世紀二十年代,攝影技術(shù)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成熟,楊公用照片來表示動作,在當時是很先進,很科學(xué)的。然而,楊公的這套拳照拍得還不夠多,諸如單鞭的實腿扣轉(zhuǎn),缺少過渡照片來表示,以致讓今人為此爭議。傅鐘文老師在《楊式太極拳》一書中也曾提到拳照有瑕疵。經(jīng)典拳照的瑕疵,造成了成千上萬人習(xí)練中的瑕疵,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因為對楊公澄甫的崇敬和崇拜,幾乎沒有人敢懷疑經(jīng)典拳照中會有瑕疵,不夠精確。我就是依樣畫葫蘆練了幾十年,要不是胡開宸先生的提醒,我還會糊涂下去。環(huán)看周圍的拳友和公園里的老少爺們,甚至可能是成千上萬的人們,他們都在認真地操練著左腳尖高翹的拳架,我感到這并不是件小事情了,需要提出來討論,懇請明師來指點迷津。我也希望能夠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并一起糾正這幾個動作上的瑕疵,讓楊式太極拳準確的傳承下去。 1“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文化節(jié) 世界太極交流大賽競賽規(guī)程 2“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文化節(jié)參會報名表(個人) 3“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文化節(jié)參會報名表(團體) 4“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交流大賽報名表一(個人單項) 5“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交流大賽報名表二(對練、集體) 6“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文化節(jié)責(zé)任聲明書 7“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文化節(jié)太極名家精英大匯演登記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