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产国偷v产偷v自拍,国产午夜片在线观看,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 <output id="e9wm2"></output>
    <s id="e9wm2"><nobr id="e9wm2"><ins id="e9wm2"></ins></nobr></s>

    • 分享

      舒肝和絡飲治療慢性肝炎

       茂林之家 2018-01-15

      作者:陳蘇生
      上海市名中醫(yī)
      編輯 / 許紅 ⊙ 校對 / 劉剛

      慢性肝炎遷延難愈,很是棘手,陳蘇生老中醫(yī)二十年來用舒肝療法治療該病,收到較好療效。陳老認為肝炎的治療,大致不外三種方法。
      1、清肝療法:肝炎多因濕熱邪毒侵犯人體所致,因此,把清熱解毒作為治療要點,是有積極意義的。姜春華先生說:“病本于毒,應重治本”。即說明應以清熱解毒之清肝療法為首選。
      2、保肝療法:在清肝療法不應,應當從病人的癥狀著眼,尤其慢性肝炎,患者大都表現(xiàn)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脈沉細,舌淡苔薄等虛證。臨床上多選用健脾、溫陽、滋陰、補血等補益法進行治療。
      3、舒肝療法: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慢性肝炎大多數(shù)“在體為虛,在病為實”,正氣因邪致虛,病因虛怯而益滯。虛而夾滯者,當先理其實,后補其虛。臨床上使用舒肝理氣、活血化瘀的方法。
      以上三種療法各有所長,因此臨診選方三者都不可偏廢。當肝炎急性期,病毒方張,濕熱壅盛,理當用清。至慢性肝炎,正氣日漓,出現(xiàn)各種功能失調(diào),此時邪正相搏,既需祛邪又當扶正。所以陳老經(jīng)常用舒肝療法,并自創(chuàng)舒肝和絡飲,其處方組成:
      舒肝和絡飲
      組成:北柴胡、絲瓜絡、制香附、烏藥、蒼術(shù)、白芍、當歸各9g 郁金、木香、川厚樸、枳殼各6g 冬瓜子12g 生牡蠣30g。
      功能:舒肝和絡,祛邪扶正。
      主治:慢性肝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
      加減:1.潮熱:加銀柴胡、白薇,有汗用地骨皮,無汗用粉丹皮;2.食欲不振:無積滯者加大腹皮、雞金;有積滯者加焦山楂、炒麥芽;3.惡心嘔吐:寒加半夏、陳皮;熱加橘皮、竹茹,或加左金丸;4.肝區(qū)痛:加延胡索、金鈴子肉。如脹痛加姜黃、枳殼;灼痛加白薇、赤芍、甘草;刺痛加桃仁、紅花;5.血瘀:加蒲黃、五靈脂;6.肝腫大:加青皮、當歸;7.脾腫大:加水紅花子、炙鱉甲、地鱉蟲。8.泄瀉:無滯加葛根、防風、白術(shù)、茯苓;有滯加炒六曲、焦山楂。屬寒加炮姜;屬熱加黃連。9.便閉:虛閉加首烏、蓯蓉;實閉加大黃、桃仁;10.積水:加水紅花子、澤蘭;11.黃疸:加茵陳、山梔。陽黃,再加黃柏、黃芩、連翹;陰黃再加附子、桂枝、干姜;12.腹脹痛:腹部脹痛向周圍放散者為氣滯,加大腹皮、青皮;13.刺痛:刺痛有定處者為血瘀,加桃仁、赤芍。
      此外,如伴有氣虛,可酌加黃芪、太子參、黨參、白術(shù)、茯苓。血虛:可酌加首烏、巴戟天、地黃。陽虛:可酌加附子、桂枝、生姜、大棗。陰虛:可酌加沙參、麥冬、石斛、知母。精神亢奮型:可酌加磁石、龍骨、甘草、小麥、棗仁、遠志。精神憂郁型:可酌加益智仁、川芎、合歡皮、夜交藤等。
      方解
      方中柴胡、牡蠣同用,升中有降,既舒肝解郁,化瘀解凝,又可推陳致新,泄?jié)崤哦?,為主藥。香附、烏藥、木香調(diào)氣活血,疏肝和胃,順氣消痞。白芍、當歸、郁金養(yǎng)血,活血,利膽泄熱。蒼術(shù)、川厚樸、枳殼溫中燥濕,寬胸利膈,散滿行滯。絲瓜絡、冬瓜子通經(jīng)利尿,健脾滲濕,泄?jié)峤舛尽ER床中,因木香辛燥,常代之以菖蒲。當歸、白芍、絲瓜絡、冬瓜子,因其藥源不足而去掉,加入夜交藤、合歡皮。(注意最后一句。提示:本文寫于1993年。)
      當慢性肝炎,伴有早期肝硬化癥狀時,不管有沒有腹水,常在上方外加服北京施今墨大夫的肝硬化丸:柴胡45g,郁金、當歸、川芎、丹皮、桃仁、白人參、甘草、蒼術(shù)、川厚樸、三棱、莪術(shù)、檳榔、法半夏、烏藥、黑丑、地龍、川楝子、血竭、琥珀各30g,枳實、白芍、茯苓、白術(shù)各60g,青皮、陳皮、砂仁、木香、肉桂各15g。上藥共研為末,水泛為丸,每次服9g,每日2~3次,開水吞服,臨床運用每獲佳效。
      名醫(yī)介紹:陳蘇生,男,漢族,江蘇省武進人,生于1909年,1999年1月去世。先生16歲時,經(jīng)介紹至上海名幼科沈仲芳之門,從師3年,后又拜鐘符卿先生為師。1943年拜識了祝味菊先生,經(jīng)幾度長談,心悅誠服地列于祝氏門下。先生經(jīng)常向祝師質(zhì)疑問難,探求醫(yī)學之真諦,后將所錄筆記仿《內(nèi)經(jīng)》問難的體裁,輯成《傷寒質(zhì)難》一書,首創(chuàng)“五段八綱”學說。1991年經(jīng)人事部、衛(wèi)生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確認為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y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