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的辨證施治 王鴻士醫(yī)生臨床經驗 來源:《名老中醫(yī)經驗匯編》 一、胸痹心痛的辨證施治 “冠心病心絞痛”多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致心臟缺血缺氧引起,常在冠狀動脈器質性病變或其功能急劇障礙基礎上發(fā)生,以胸骨后或心前區(qū)發(fā)作性或持續(xù)性疼痛或憋悶不解,并放射至頸、臂或上腹等處為其特征,時伴有四肢厥冷、唇紺汗出、氣短喘息,脈象沉細弱弦等臨床表現(xiàn)。 祖國醫(yī)學于兩千多年前已有心痛、胸痛、胸痹等類似心絞痛的文獻記載。如《內經。靈樞》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又如《金匱》中稱“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古代醫(yī)家認為,“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邪在心則病心痛”,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明確指出心痛多屬心包絡為病,其病之虛實皆不見本臟而在血脈。至于真心痛,多見“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真臟危篤之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急性心肌梗塞”病甚相符合,其與胸痹心痛無論在病勢、病理以及預后皆有殊異。此外,古代文獻尚有涉及心痛的某些記載實屬心胃痛范疇。本文僅作有關胸痹心痛辮證施治的分析。 (一)病因病機 胸痹心痛的發(fā)生發(fā)展與七情勞傷、飲食不節(jié)或六淫侵襲等因素密切相關,胸陽抑遇不布或心氣不足。引起心脈澀滯不暢。為本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 情志不和: 憂思過度日久生郁,胸陽失展,心氣郁結,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郁損心陽,故陰凝之邪乘虛侵凌胸中。蓋心主血而統(tǒng)神明,脾主思而化生氣血,思慮太過戕損心脾,使之神傷氣耗并能涸血。氣血漸虧而心陰心陽俱傷,脈行澀滯,志慮不伸氣先受病。抑有郁惱怒情志內傷最易肝郁氣滯,日久血行瘀阻,氣滯血瘀胸陽不伸則心脈不暢,血瘀壅遏氣機并能影響新血滋生。營血不濡心 氣失煦故脈道澀滯.氣郁化火灼傷心血井暗耗肝腎之陰,傷陰耗液脈絡失養(yǎng),陰陽失衡而肝陽上亢,氣血逆亂元氣不周而虧耗:郁火并能煎熬津液為痰,若痰熱相搏動擾胸中,更能阻遏胸陽橫逆絡道,使之心脈運行不暢。 2.飲食不節(jié) 膏粱厚味、煙酒太過,皆能栽傷脾胃遏抑陽氣,脾陽不振、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轉而聚濕生痰,更易損脾耗氣,久則胸脯氣機郁遏,痰濁阻絡,以致胸陽痹阻心脈不通,發(fā)生心痛、咳唾喘。以等證。 3.房室勞傷 房勞太過能奪精劫液,勞倦過度則精耗氣傷,腎水漸耗元氣日損而胸陽不布,陰血不足則心脈失卻滋養(yǎng),陰虛火旺灼津為痰,痰熱上犯胸中,郁久脈絡不暢,陰損及陽,久則心氣不足,血脈痹著難行,年邁腎氣漸衰遇勞折傷,脾失溫煦運化無能,中氣不足,生化氣血衰減,心無資助久易氣弱,血脈失寵而澀滯不暢。 總之,元氣是人身氣化的源泉,胸居陽位又為一身之氣輸布開發(fā)之處。元氣充旺,胸陽舒展,宗氣則能上出喉嚨而行呼吸,并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心陽振奮,營血在經脈中方能運行不止,周流全身。如若腎氣內耗或心脾不足,進而元氣虛衰,胸陽不布或心氣頹敗,營血號少等使之心脈澀滯不楊。即為導致胸痹心痛或成為本病的內在因素,而情志內傷、飲食不節(jié)及勞傷過度諸因引起氣滯、血瘀、痰濁(成痰熱)、寒凝等成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發(fā)生心脈痹阻胸陽抑遏不伸等變化,則是形成本病的外加條件或輔助因素,內外合因則可發(fā)生胸痹心痛,氣塞血痹不復又可導致真心痛。故應強調指出,心主諸陽又主陰血,陽氣郁結,血液凝澀可以導致胸痛,然陽氣虛極陰血虧少,血脈也可滯澀不暢引起胸痹心痛。 (二)辨證施治 “冠心病心紋痛”患者臨證多有本虛標實的特點,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成“諸痛屬實,痛無補法,痛隨利減”而僅僅著眼于通脈,仍需辨證審因分清寒熱虛實為治。現(xiàn)根據(jù)王老醫(yī)生臨診所見胸痹心痛按不同病因的證候歸納為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1.陰邪壅滯型 主證,胸痛徹背感寒加重??韧俣虤?,心悸胸悶,四末不溫,口不引飲,大便通利,小溲清長。苔白、舌質淡,脈象沉遲或結緩。 【辯證】陰寒凝聚,胸陽痹阻。 【治法】辛溫通陽,益氣活血。 【方藥】瓜蔞30克 薤白9克 桂心5克 枳殼10克 丹參15克 太子參30克 炙草10克 白術15克 茯苓15克 白酒90克 干姜6克 本方以瓜蔞 薤白、白灑 、桂心、枳殼通陽開結行氣止痛,苓、術、干姜 溫脾化飲消除陰翳;參、草、丹參等益氣活血。寒甚可去瓜蔞加附片;喘息咳唾不得臥,痰涎壅結胸中者,去附片,可加半夏,橘紅、川貝及酌加干姜之量等。本型治則以辛溫祛邪開路,通補兼施為法,通陽泄?jié)嵋则屔㈥幒埃招л^著 2.氣滯血瘀型 主證:心胸刺痛,痛處不移,胸悶短氣,遇怒則不舒加重,心悸怔忡,急躁易怒,苔薄白、舌質紫暗,脈象弦澀或結代。 【辨證】氣滯血淤,心脈凝澀. 【治法】行氣散結,活血化瘀,溫通絡脈。 【方藥】 瓜萎30克 薤白9克 桂枝4.5克 當歸9克 丹參15克 枳殼9克 赤芍12克 川芎6克 檀香6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雞血藤30克 天仙藤12克 甘草4.5克 本方以瓜蔞、薤白、桂枝通陽開結溫通絡脈,檀香、枳殼行氣寬胸;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雞血藤、天仙藤等活血化瘀通絡,達到行氣活血、通陽達絡之目的。 加減:氣滯明顯者可加降香、郁金、元胡、香附、青皮、陳皮、木香、砂仁等,血瘀較重者可加生蒲黃、生五靈脂、三七,乳香、沒藥、蘇木,甚或三棱、莪術等;肝熱較著者可加膽草、夏枯草:痰熱盛伴口苦、便干、溲黃者可加小陷胸湯,或酌情選用黃芩、梔子、川連、蓮子心、大黃等。 3.陰虛陽亢型 主證:胸疼痛.面色紅赤,煩躁善怒,頭部脹痛,眩暈耳鳴,心悸不眠,咽干作渴,腰疲乏力或足跟疼痛。苔少或薄黃、舌質紅,脈象弦數(shù)、尺浮。 ‘【辨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治法】滋腎柔肝,育陰潛陽佐以通絡。 【方藥】 生石決明30克 珍珠毋30克鉤藤15克 夏枯草15克 菊花12克白蒺藜12克; 瓜簍30克 半夏9克 生白芍15克麥冬12克 女貞子15克 生地15克 早蓮草15克 地龍9克 寄生30克 本方以女貞子、早蓮草、生地、白芍、寄生滋肝補腎,鉤藤、菊花、白蒺藜 、夏枯草清熱平肝,生石決明、珍珠母育陰潛陽;地龍祛痰通絡:瓜萎,半夏滌痰開結。 加減:心經熱明顯可加黃連、連翹,肝火盛者加膽草、黃芩、梔子,痰多者酌加川貝、菖蒲或天竺黃,痰火上擾可選用牛黃清心丸。俟熱減后再倍加育陰之品收功。 4.氣陰兩虛型 主證,心胸悶痛或隱疼,心悸怔忡,自汗出,贏弱少氣,虛煩不眠。苔少、舌質紅,脈沉細數(shù)或有結代。 【辨證】氣陰兩虛,心脈澀滯。 【治法】益氣養(yǎng)陰,辛溫通陽。 【方藥】太子參30克 沙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9克丹參16克 遠志9克 生地15克 柏子仁9克 炙甘草9克雞血藤30克 絲瓜絡9克 桂心5克 此方益心氣、養(yǎng)心陰、安心神兼以辛通能有復脈之功。 加減:氣血虧明顯者加生芪、當歸,阿膠。心脾兩虛偏氣虛者加黨 參、白術或白人參;偏陰虛者可用補心丹或酸棗仁湯化裁:兼腎虛偏陰不足者可選用一貫煎或左歸飲加減;偏陽虛者用金匱腎氣丸等。 5.腎虛型 主證:患者年齡多在四十歲以上,病程較久,常因氣郁、勞累等誘發(fā)。胸部隱隱作痛或胸部發(fā)悶,病引后背,持續(xù)時間較長,心悸怔忡,驚惕夢寐,潮熱盜汗,頭昏健忘,神疲體乏,耳鳴耳聾,腰疼腿軟,足跟時疼,或有早泄,或煩躁喜怒,胸脅串痛.苦紅少津,脈象沉細。 【辨證】腎水不足,心脈失養(yǎng)。 【治法】滋陰補腎,疏氣通脈。 【方藥】黑桑葚30克 瓜萎30克 薤白12克半夏9克 旱蓮草12 克 肉蓯蓉15克 郁金9克 降香6克 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 枸杞子12克 菖蒲9克 遠志9克 柏子仁12克; 本方以瓜簍、薤白、半夏通陽開結降逆,菖蒲、郁金、遠志、柏子仁寧心解郁,降香、丹參,雞血藤行氣活血通絡,枸杞子、早蓮草、肉蓯蓉益腎滋陰,使之心腎既濟,氣血流通,心痛自愈。 加減:肝郁明履者酌加檀香、香附、元胡、炒川楝、青皮、陳皮、復花,赭石、木香等,以疏肝行氣解郁;氣虛較著可選用黨參、太子參、沙參,虛甚加人參;心腎不交加炒棗仁、首烏藤,茯苓等;俟標證減輕,可重用益腎滋陰之品治其根本。如女貞子、五味子、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等。 (三)結語 心痛多有虛實夾雜,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可有心脾氣虛、肝腎陰虛、氣血兩虧及腎虛陽衰等不同,標實又有氣滯、血瘀痰濕(痰濁、痰熱)、寒凝或肝陽上亢等區(qū)分,故須辨證審慎,分清寒熱虛實及標本緩急先后為要。欲分虛實,不能單憑脈象有力或無力絕然定分,務必脈證合參,不可偏廢。如肝氣不舒,陽氣郁閉時,脈呈沉伏或沉細,陽氣虛衰時也見沉細脈象。但前者屬實證必見肝郁的表現(xiàn),后者屬虛證必見陽虛的證候。肝郁者經疏肝理氣解郁,證即減除,脈象伸展,可由沉細轉為弦滑,陽衰者予扶陽溫通,陽氣回復,脈也可轉為滑象。另外,如在急性發(fā)作期或非發(fā)作期,青年或老年以及體質秉賦等皆需斟酌,全面市慎考慮。 木病多有內虛,又多由痹而不通所致。一般的治療常需標本同治,補必兼通,通亦兼補,虛尚不能急補,滯可先予開通。臨癥常用瓜萎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通陽開痹,此方可據(jù)患者有無咳唾喘息不得臥諸證加減,廣泛靈活運用。瓜萎寬胸順氣、為治胸膈郁結之要藥,薤白溫通胸陽,半夏降逆泄?jié)?,一?/strong>一降、一通可有暫行開痹之功,根據(jù)體虛兼證隨證治之,陰虛者宜 養(yǎng)陰,陽衰者需溫陽,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氣郁痰濁需加疏氣祛痰之品;血瘀者行血通絡;肝陽亢盛則應平肝潛鎮(zhèn),然陰血虧甚成陰寒過盛引起心痛者用本方則不宜,非重劑溫通補益不可。正如《馮氏錦囊》中指出:“寒厥心痛者,手足厥而遍身冷汗....氣微力弱,急以術附湯溫之”,“表虛而痛者陽不足矣,非溫經不可,里虛而痛者陰不足矣,非養(yǎng)榮不可,上虛而脾傷者非補中不可,下虛而脾腎敗矣,非溫補命門不可”,臨證確可參治。通常本病若補開合用多能取效較速。 心痛內虛,尤應提出腎虛引起本病者較為多見?!恶T氏錦囊》中說:“房勞腎虛之人胸膈多有隱痛,此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故氣與血猶水也,盛則流暢,虛則鮮有不滯者,所以作痛”?!靶闹餮}”取決于心臟陰陽協(xié)調及氣血充和,并有賴脾的運化和肝的疏泄,更依仗腎陽的溫煦和腎陰的濡潤,腎氣衰退勢必影響心臟,腎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氣血虛虧而心氣衰少,血脈澀滯不行故作心痛。血脈因虛滯澀不通引起心痛者多可益氣為治。腎虛氣虧者則多以扶腎益氣為主;氣旺則血榮,氣行則血行。扶腎又需分辨所偏,調整腎陰腎陽以鼓動心之陰陽,同時亦需隨證佐以通陽開結、疏肝行氣、寧心解郁,疏利血脈、祛瘀化飲等治法,常能收效。 以下附驗案(略) |
|
來自: 金壇區(qū) > 《中醫(yī)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