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啡友對我提問的一個相對集中的問題,編輯成帖子,再有朋友問時也方便參考。 我們常用的單品制作方法:如手沖、法壓、虹吸式,就是將咖啡豆研磨好,進行沖泡。 磨豆機的好壞會影響磨粉的均勻度,特別是細粉(少量的極細咖啡粉,圈內(nèi)也叫“面粉”)一直被玩家反感。過多的細粉會影響沖泡質(zhì)量,出現(xiàn)較多的雜味,所以玩家大多會升級磨豆機,盡量的減少細粉產(chǎn)生。也因此產(chǎn)生了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篩粉法 這種方法來自于日本,就是將研磨好的咖啡粉放進篩網(wǎng),將細粉篩除,留下粗細相對較均勻的粉進行沖泡。日本咖啡界對于豆子的品相和風味非常在意,他們經(jīng)常把等級頗高品相很好的生豆再挑一遍,選出更均勻,更漂亮的豆子,認為這樣風味會更加平衡、豆型的接近會讓烘焙發(fā)揮的更好。日本人也偏愛風味清澈干凈、平衡度高的咖啡,大量消費以平衡聞名于世的藍山算個例子。而篩粉法的“優(yōu)點”則是容易讓咖啡的味道變得更加“清澈、干凈、容易入口” 之所以打了引號,首先日本用篩粉法的咖啡人也屬少數(shù)。從沖泡上講,篩粉確實可以很好的避免細粉,但那些細粉也是咖啡的風味元素,篩粉的同時也影響了整杯咖啡的完整性。鳥哥多次對比,篩粉后沖泡的咖啡口感明顯變淡、醇度降低,余韻也變短了許多。而沒有篩粉的風味完整,層次感強,風味也豐富綿長。值得一提的是咖啡豆素質(zhì)越高,篩粉后覺得沒味道的感覺越明顯。 拿大家比較熟悉的耶加雪菲舉例,使用相同粉量 沒有篩粉的沖泡后有明顯的花香氣息、柔和的果酸和甜牛奶味道、后段有明顯的摩卡系風味——黑巧克力味。篩粉后花香氣變?nèi)?,甜牛奶味道幾乎變沒有,黑巧克力味也很少,而且?guī)追N味道的表現(xiàn)乏力,感覺缺乏連接的載體,層次空洞,感覺有點浪費豆子。當然篩粉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如果是品質(zhì)不夠好或者風味比較刺激的豆子,篩一下就容易喝些。 目前國內(nèi)對于咖啡的認知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新手會更容易接受篩粉的咖啡味道,味道比較簡單,不濃郁,喝起來輕松。如果你是咖啡館的經(jīng)營者,使用的咖啡豆品質(zhì)一般的話,不妨使用這種討喜的方式讓顧客覺得“平和了許多,挺好喝的”。但如果你是一個咖啡愛好者或者想學會品嘗正確咖啡風味的話,應(yīng)態(tài)度堅決的拋棄這種方式。篩過的咖啡就像是被抽走部分靈魂的人,外表沒什么變化,內(nèi)在空空如也。 本文也許會讓一些“篩粉派”的朋友不高興,鳥哥先說聲抱歉了,沖泡的方法和理論多種多樣,各有所長短,主要看是否能夠靈活變通,用在最合適的沖泡條件下,不論如何,都是為了一杯美味的咖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