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侍坐”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侍孔子一起坐在那里,“曾皙”即曾子的父親,曾點。“毋吾以也”,“以”就是不說話,孔子的意思是,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幾歲,就不敢說話,你們平日里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假如有人理解你、信任你,那么你們將怎么做呢?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strong> 子路最是性急,搶先回答說:就是一個中等實力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倍受戰(zhàn)爭、饑餓的困擾。如果讓我來管理,只需要三年的時間,我就可以讓百姓們十分勇敢(能夠讓大國也不敢侵犯),而且百姓們知道規(guī)矩,懂得道義。 夫子哂(shěn)之。 “哂”,“口”與“西”聯(lián)合起來表示“太陽西斜的時候,農(nóng)夫們結束了一天的辛勞,終于可以放松放松了”,引申為“微笑”,還有“相互打趣兒?;ハ噢揶沓芭环钡囊馑?。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sì)君子?!?/strong> 孔子接著問,冉求你怎么考慮的?“如”就是或者的意思。 冉求說,一個方圓六七十里的國家,或者五六十里也行,如果讓我來管理,只需要三年的時間,我就可以讓百姓們富裕起來,至于禮樂方面的問題,我就不行了,就需要有道德學問的君子來教導百姓。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莆,愿為小相焉。” 孔子接著問公西赤,公西赤回答說,不敢說能做到什么,我愿意多學習,在宗廟祭祀活動,或者諸侯會盟的時候,“端,玄端服。章甫,禮冠”,就是穿上禮服,我愿意當一個輔助的助手。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接著說問曾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其中“希,間歇也。作,起也”。曾點之前一直在鼓瑟,聽到孔子喊他之后,他先慢慢地放緩瑟聲,最后(收尾)鏗的一聲,然后把瑟推到一邊,站了起來,說:我的想法跟他們?nèi)齻€人都不一樣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莫春”就是暮春,春末夏初的時候,應該是最宜人的季節(jié),春耕農(nóng)忙也過去了?!按悍本褪谴禾齑┑膯我拢耙省本褪且屎?。“舞雩,祭天禱雨之處,有壇墠樹木也。詠,歌也(見《論語集注》)”。 孔子說,有什么不能說的呢,大家也都是各自談一下志向罷了。曾點說,暮春的時候,換上單衣,跟幾個成年人,帶上幾個孩子,到沂河邊洗洗澡(這里的沂河應該是臨沂湯頭的溫泉),在舞雩臺下坐著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覀儚那斑呍c鼓瑟開始,可以看出曾點為人的“靜心”的功夫,跟子路的急躁性格形成極大反差,而且最后的愿望也是寧靜而高遠,大有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見《公冶長篇.第二十六》)”的“大同社會”思想,包括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見《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的“小國寡民”思想都差不多。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的想法。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strong> 子路、冉有和公西華三個人出去之后,曾點在最后邊,問孔子說“他們?nèi)齻€人說的怎么樣?”孔子說“也就是每個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點又問“那老師為什么‘哂’子路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靠禮,而子路在說話的時候搶著說,也不知道禮讓,所以要笑他。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曾點接著問,那么只有冉求談的不是治理國家的事?(意思是冉有說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這么點的地方也就是一個卿大夫的地,談不上國家),孔子說,怎么見得地盤小就不是國家呢?——這就跟我們現(xiàn)在說的,小公司也是公司,雖然規(guī)模上比不過大公司,但是要做好,管理上也要跟大公司一樣:規(guī)范、嚴謹。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曾點接著問,那么只有公西赤的理想不是治理國家了?孔子說“宗廟和會同”這些事不是諸侯們做的事情嗎?公西赤的理想小,那么怎么能算大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