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蔣捷為數(shù)不多的詞里,寫得最好的一首。用這首詞過電影一般回放了他的一生,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雨聲是暖的;命運轉(zhuǎn)彎時,雨聲哀愁欲斷魂;老年聽雨,已經(jīng)心如止水。任憑這一生的雨再來過一遍,也無絲毫波瀾。 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讓世人吟誦回味至今,可鮮有人可以耐著性子把他的經(jīng)歷讀一遍,他漫長的一生如同太多不得志的詞人那樣,在亂世中出仕不成又隱居,一生愛國卻報國無門。我們讀懂一個詞人,很難從讀到他的坎坷命運的那一刻就徹底了解了他,很多時候,我們反復(fù)讀詞,再摻雜些自己的經(jīng)歷,方可回過頭有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這首詩或者詞,竟然暗藏著這么多的玄機。初讀這首詞,它被加工后搬到熒幕上用來吟誦愛情。電視劇《金粉世家》中,除了金冷二人躺在向日葵地惹人難以忘懷以外,金燕西給冷清秋上國文課,在全班面前朗誦這首被修改過的《虞美人》,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少年聽雨樓上,紅燭昏羅帳。去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而今聽雨檐下,秋葉已凋零。悲歡離合總無情,伊人何處,總在寒冷清秋。” 那時我竟不知,他們最終的命運和無疾而終的愛情早已在詞的最后一句埋下伏筆。電視劇里對于金燕西的刻畫充滿了深情的意味,年少的燕西在下雨的街道追著手捧一盆百合花的冷清秋,任憑雨再大也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激動和喜悅,后來又搬到冷家隔壁,他全然不顧自己的驕傲和追她時候多走的彎路,他為她寫詩,帶她去郊游,為了娶她不惜一切代價,給她一個浪漫又難忘的婚禮,在婚后育有一子,這一切看起來是那么的堅不可摧又那么的甜蜜。電視劇中的金燕西性情大變來自于家道中落和白秀珠地再次插足與利誘試探,冷清秋最后的出走和金燕西的悔不當(dāng)初、思念至極、出現(xiàn)幻覺,讓這段愛情稍微有了些溫情,觀眾不禁一嘆:他們還是愛著對方的。 可張恨水不留情面的描寫和刻畫卻更能體現(xiàn)那首被修改了的詞的真諦:金燕西最初對冷的好感沒有那么濃,他更多的是好奇這類清新脫俗的女子,金家的姐妹妯娌清一色的穿戴華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白秀珠的大小姐脾氣是難以忍受的,在這種時刻,清秋這樣的女子顯得格外別致,辦詩社更多的也是出于一種好奇的試探,包括后來的萬人阻撓,金燕西拼命也要將冷娶進家門,也稍稍帶著公子哥的叛逆和倔強。當(dāng)兩人處于熱戀的時刻,任何挫折都可以是一種情懷和增進感情的良藥,好似少年聽雨,紅燭昏羅帳。而當(dāng)金燕西愛上戲子,將妻子和兒子冷落一旁時,夫妻間的小打小鬧盡顯百事俱哀,稍有不慎,就會變成離婚的導(dǎo)火索。燕西覺得眼前的清秋不再可愛年輕,滿是嘮叨抱怨。他想著法兒的要擺脫冷的束縛。快讀至小說末尾,實在不得不感嘆張恨水是個高人,他活脫脫的將一個驕傲孤寂的冷清秋寫成了尋死覓活還不忘帶著最后一絲榮耀的女人。相比電視劇里頭也不回的灑脫,小說中的她在大火中逃到了二人最初相識的地點,意欲投河自盡卻又為了親人兒子,寫下給燕西的決絕書,便一走了之。 那個倔強的女子大抵還愛著金燕西,但這個早已不愛她的男人,竟把大火焚樓出走、跳河自盡未遂這些一波三折的舉動看作是跳梁小丑般的鬧劇,連同火中留下的冷清秋的黑木匣,那里面所有的東西看都不看就想丟掉?!氨瘹g離合總無情,伊人何處,總在寒冷清秋”。二人的愛情終以悲劇收場,忘不掉的,掙扎過的,其實只有悲情的清秋。 小說的結(jié)尾,金燕西去了歐洲,冷清秋在那一封信后便再無蹤影,八妹在他們二人第一次相識的地方,遇見了一位令其心動的男士,管家驚嘆,這模樣這情景像極了當(dāng)年金冷二人,不禁唏噓,故事也戛然而止??吹浇Y(jié)局的那一刻,很難再想起二人熱戀時究竟有多么美好,只是覺得自己活生生把一場苦情悲劇讀完。門第等級未曾阻撓之前,其實金燕西早已不愛了,小說中值得一提的是張恨水一直埋下的一條暗線:柳春江和小憐,在金冷并沒有怎么過度遭受家庭反對并火速結(jié)婚的時候,柳春江的愛情卻一直被他的父母所詬病不恥,幾乎要把二人逼上絕路,柳雖比不上金燕西浪漫豪氣,從未愛小憐愛得轟轟烈烈卻始終矢志不渝,看似要被夭折的愛情卻毅然決然的挺到了最后,兩人移居日本,過著幸福的生活。也許張恨水想說:“并不是所有的富家子弟都不會有從一而終的愛情,哪怕是他愛上一個丫鬟?!币苍S張恨水要表達:“真正的愛情不瘟不火,猶如細水長流?!?/p> “悲歡離合總無情”、“總在寒冷清秋”,到底無情在哪里?寒冷又在哪里呢? 蔣捷把一腔才情跟報國的決心投諸于敗落的朝廷和動蕩的年代,南宋站都站不穩(wěn),又怎么可能考慮如何才能站得更高?他把個人價值完全執(zhí)著地傾注在這一件事上,卻又中途放棄,終生不仕。 夢不到,江水空流。 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只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聲。 他把這輩子所有的心事和愁緒都寫了下來,他把他那個理想中的時代帶到了現(xiàn)實社會中,最后逐漸失望直至痛斥,哀嘆生不逢時,感慨被時代拖累,又覺得自己一生什么也沒有做好。到了兩鬢斑白,任由雨滴到天明。 可他何嘗不是愛著動蕩的南宋呢?猶如看著一個不爭氣的戀人,卻又忍不住拿自己理想中的一切來標(biāo)榜時局,愈發(fā)被動痛苦而不自知。后來釋然,可真釋然,還是假釋然,只有蔣捷自己知道,后人再多揣測,也已沒有任何意義。 只是后人用愛情經(jīng)歷讀懂了他的無奈和遺憾,踮著腳尖,愛得轟轟烈烈、失去自我的冷清秋,她在垂老之際再次聽雨,帶著復(fù)雜難以言喻的心情伴隨雨聲回憶一生的往事,心底里究竟是釋懷了,還是沒有釋懷,同樣不得而知,可她的心境終究是變了,少女時下著大雨也會出游、賞花,中年時由于一場失敗的愛情帶著悔恨逃離北京,等到后來時過境遷,她在別的地方遇到生活中如意的事情也好,不如意的事情也罷,再提及年少這段愛情,也只能任由這段回憶“點滴到天明”。 一個驕傲的詞人,被動蕩的南宋“爽約”,磨平了棱角;一個孤冷的女人,被愛情奪走了傲氣與熱情。 再讀那首詞,真的有種在宋朝淋了一場大雨的感覺,只是濕氣不去,天氣未曾晴朗,這股雨便幻化為民國一場悲傷惋惜的愛情,又一次把我渾身澆透,我不禁感慨,美好的事物總是曇花一現(xiàn),多半是靠守著回憶來延續(xù)著對它的情感,總覺光陰似箭卻又飽受時間的折磨,敲敲打打的人生已被眼前的雨記錄下來,而后淋過的每一場雨,都帶著半生故事的味道,提醒你,那些美好你追逐過,擁有過,失去過,然后讓每次的回憶都類似于一場過雨,總能等到天晴的時候,也總會等到把聽雨當(dāng)作平常事的年紀(j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