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文中選了劉禹錫的一首詩,是《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提到,他被貶謫到巴蜀之地達23年之久?;氐焦枢l(xiāng),發(fā)現(xiàn)親友凋零、物是人非。 他的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在貶謫中度過的。 但是劉禹錫的人生也極富有戲劇性,他中年困頓坎坷,但到晚年卻官至尚書,春風(fēng)得意。 而與他遭遇相似的柳宗元卻英年早逝,給我們留下無盡遺憾。 劉禹錫是怎么化解生命的苦難,把人生之“否”,走成了人生之“泰 ”? 近日,讀他的《秋詞》兩首,發(fā)現(xiàn)他確有三點過人之處。 我們先看原詩: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樂觀”二字,人們常常掛在嘴邊,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樂觀的呢?我們通過這兩首詩來具體分析。 秋日來臨,“無邊落木蕭蕭下”,正易引起人滿懷愁緒。 古人還描繪過這樣的景象,“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秋天的聲音,秋天的氣息,秋天的感懷,都讓人不由得帶上濃得化不開的憂郁 。 但是劉禹錫卻從這個悲愴的氣氛中,成功地跳了出來,并把這些蕭索之景都遠遠地推開來,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明凈高遠的曠遠圖。 《易經(jīng)》所揭示了世界是陰陽合一的世界,消極的人只看見了秋天陰慘,但樂觀的人卻發(fā)現(xiàn)了勝于春光的明媚。 同樣是秋天,柳宗元說“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眲⒂礤a說“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一個是被環(huán)境所轉(zhuǎn),“以物喜,以己悲”;一個是環(huán)境被他所轉(zhuǎn)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對于秋天,歷代文人都有悲秋的傳統(tǒng)。 屈原的《湘夫人》寫“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 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早已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 曹丕《燕歌行》說,“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p> 但劉禹錫偏不這樣認為,他要唱出自己的心聲。 仙鶴在古代是“一鳥之下,萬鳥之上”,僅次于鳳凰的“一品鳥”,傳說中的鶴是一種仙禽,據(jù)《雀豹古今注》中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 “一鶴沖天”往往代表科舉登第,也喻得道成仙。 詩中寫鶴,也表明劉禹錫自信未來青云直上二百年。 “云”在古詩中有多種寓意,在這首詩中,比喻前進中的挫折與阻撓。這樣的寓意在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也有體現(xiàn),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中“浮云”就喻朝廷小人。 劉禹錫也明白生活中,一定會有各種磨難與考驗,但重要的是有戰(zhàn)勝這些的勇氣與信心。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就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他的錚錚傲骨。文章一開頭就先聲奪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 一個遭貶,被監(jiān)視居住的人,能有這樣的氣度,也與他清高的個性不無關(guān)系。 劉禹錫的清高,不是輕視別人,而是自我完滿、不外求的自信。是“試上高樓清入骨”的傲世情懷。 他的世界無論是“山明水凈”還是 “夜來霜”,無論是“深紅”,還是“淺黃”,一樣讓他陶醉與欣賞。 劉禹錫的兩首詩,初讀覺得很淺顯,但細品卻余韻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