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冬儲菜忙 雨君 剛?cè)攵?,母親再三叮囑:“看到賣蔥的,早些買,要么沒買的了”。我不在意道:“怕什么,超市,小區(qū)小攤啥會都有”。母親說,“這時候成捆只要六七毛一斤。超市菜攤兩三元一斤,趁便宜,儲存兩三捆,免得到臘月漲到兩塊五”。怕母親說我手腳大,不會過日子便“噢,噢”應(yīng)了。小區(qū)門口就是個菜攤子,賣菜的舍棄為他們特意建立的菜市場非要把攤位擺在馬路一側(cè),方便顧客也方便自己。且專喜向陽地方,不用往遠走,隔幾步就有一輛堆滿大蔥的三輪車。人們挑選著葉子小蔥白長的。要么自個騎車帶回去,沒騎車的,讓賣蔥的送。在空白處選一向陽地,一一擺開待風吹日曬。賣蔥的見了,驚道:“蔥可不能曬!會空心,得陰涼處風干”。以往買了蔥,一冬儲存在地下室,因有暖氣,到最后還是空心爛掉。今次托人在陰面臥室窗外焊個鐵框,兩捆蔥可放到次年開春。 騎三輪也有賣紅薯的,人見便問“哪里的?”若是河南的,不買,個頭太大,干沙,噎人。若是“潞城西流的”,便欣欣然買兩袋三袋。似乎但等西流的,也似乎整個世界唯獨西流盛產(chǎn)紅薯。就像有記號般,總能被人識別或者吃出味道?;蛑螅蛘艋蛘甙久诇?,甜沙綿軟濕潤。如此大批量吃紅薯還只是來到潞城以后的事情。小時候因為家窮,交通又不便,平素極少吃紅薯,頂多吃個紅薯干。干癟的甜蜜經(jīng)了時間的滔練,雖然瘦成了一道記憶,卻依然那么深刻。把買回去的紅薯晾干,放紙箱里儲藏,據(jù)說,紅薯喜熱不喜涼。母親把紅薯放在暖氣旁,竟然吃到過了冬。 而白菜則不喜熱,樓房里不好儲藏,縱使騎三輪的一車車拉著叫賣,人們也是一個兩個單買,回去拿報紙包起立在陰涼處,除非腌酸菜,但那似乎是東北和內(nèi)蒙人的習慣。本地人似乎不腌,我婆家就種著白菜,除了供我們享用外,剩下的自己過冬。 至于山藥蛋,更是冬日離不開的菜系。民以食為天,我覺民也以山藥蛋為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婦更難為無山藥蛋之飯菜?;驙Z菜或打鹵或炒菜或烙餅,沙與不沙自然各取所需。菜市場有雁北土豆,淀粉大,沙而不經(jīng)熬,燉排骨,燴菜最好。而本地平順土豆淀粉小,耐熬,適炒土豆絲。每年冬季,母親總讓我買四五袋土豆。我不知,沒有母親的督促,這些暗含勤儉節(jié)約的習俗在我手里是否能夠保持下去。 現(xiàn)如今稀罕鮮嫩的菜蔬日漸豐富人們的餐桌,特別是年輕一代,那些冬儲的習慣,或許正漸漸淡出視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