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漸濃,
日子一天天變得長了起來,
一起變得悠長的還有人的思緒。
“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當(dāng)啷響”,
那些關(guān)于夏日的美好回憶,
也在這悠長思緒中像透亮的碎冰一樣晃動。
今天,來讀一組夏日詩詞吧,
看看關(guān)于夏日風(fēng)物,
詩人們都怎么說——
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是一首寫景詩,
作者用近似繪畫的手法描寫了山亭夏日的景色,
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
滿架薔薇,多美的靜物畫。
這畫面靜中亦有動,一陣風(fēng)來,水晶簾動,
滿院花香,讓人覺得又清涼、又陶醉,
真可謂夏日之樂,何樂如之!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范成大的初夏,
是一派田園風(fēng)光: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
杏子也越長越大了;
蕎麥花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
白天長了,籬笆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變得越來越短,
沒人經(jīng)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短短四句,卻有花有果,
有色有形,有靜有動,
讀來讓人覺得格外平靜,格外安心。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王安石也有閑情逸致的時光,
比如在這首詩中。
詩的前兩句寫石橋、茅屋、小溪,
把我們帶入了雅致的田園。
藍(lán)天白云,晴日當(dāng)空,綠樹濃陰,
麥香隨風(fēng)而來,我們的心情也隨詩人明朗而坦蕩起來。
首夏山中行吟
明-祝枝山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zhǔn)祓B(yǎng)蠶忙。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dāng)壚煮酒香。
梅子青了又黃了,
地里的菜和麥子也都成熟了,
又到了忙著養(yǎng)蠶繅絲的時節(jié)。
住在山寺里的僧人悠閑自在,
烹煮著老茶樹的茶湯,
而村子里的姑娘站在酒壚邊煮酒,酒香四溢。
一切功名利祿、人世煩惱,
在這夏日的詩酒風(fēng)流前,
都煙消云散了吧。
客中初夏
宋-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dāng)戶轉(zhuǎn)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fēng)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詩中寫葵花的不多,
司馬光這也算是情有獨(dú)鐘。
夏日的田野間,
最絢爛的要屬向日葵了。
雨過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
正對門的南山也變得更加明凈了。
詩人久在官場,看夠了人云亦云的柳絮,
不愿如柳絮般隨風(fēng)飄擺,
終而選擇了傲然向日、始終忠貞的葵花,
托物言志之情溢于言表。
夏意
宋-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dāng)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
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
全詩一開始即寫明清幽的氣氛。
在極清極靜的環(huán)境中有小軒一座,
竹席一領(lǐng),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點(diǎn)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
詩人欹臥于席上,閑望戶外,
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xiàn)著明艷的風(fēng)姿。
陶淵明有句云: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
謂雖當(dāng)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
在這清幽的環(huán)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
“夢覺流鶯時一聲”,
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
雖然烈日當(dāng)午,卻已酣然入睡,
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
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
全詩讀來,真想替詩人嘆一聲滿足??!
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楊萬里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rèn)雨聲來。
一首非常有趣的夏日詩。
夏日歇晌,是生活中熟悉的情景。
詩人從午睡之后的生活細(xì)節(jié)中尋求到有趣的點(diǎn),
用風(fēng)趣的語言描述出來,可謂老頑童一枚。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這里的半弓,指地方非常的小。
詩人小睡之后,來到面積不大的松陰下,
清幽寧靜,無人打擾,很想看書,
卻又懶得打開翻看,
這種心態(tài)正是夏日獨(dú)有的慵懶清閑。
既然懶待看書,就捧著泉水灑蕉葉玩,
聲音竟然把那玩鬧的孩子都吸引過來了。
可見只要有一顆閑適的心,夏天也很好。
來源:閱讀公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