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产国偷v产偷v自拍,国产午夜片在线观看,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 <output id="e9wm2"></output>
    <s id="e9wm2"><nobr id="e9wm2"><ins id="e9wm2"></ins></nobr></s>

    • 分享

      岡崎片段是什么?關于岡崎片段的詳細介紹

       菌心說 2021-09-25

      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是DNA復制過程中,后隨鏈(lagging strand)復制的中間產(chǎn)物,是一系列不連續(xù)的長度較短的核酸序列。在真核生物中岡崎片段長度大約為100-200nt;原核生物中則大約為1000-2000nt。岡崎片段是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科學家岡崎令治、岡崎恒子以及其同事在研究噬菌體在大腸桿菌中的復制過程時發(fā)現(xiàn),因此得名岡崎片段。

      岡崎片段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三個主要實驗

      脈沖標記實驗

      在岡崎片段發(fā)現(xiàn)之前,人們已經(jīng)觀察到了DNA復制過程中形成的復制叉(replication fork),但對于后隨鏈的復制是否是連續(xù)的仍然未知。因為已知的DNA復制方向都是從5’向3’延伸,而復制叉中后隨鏈的合成方向從3’向5’;而且自然界中已發(fā)現(xiàn)的DNA聚合酶都是從5’向3’延伸。因此,岡崎團隊提出了一個假設,即DNA的后隨鏈是不連續(xù)復制(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的,是通過5’向3’延伸出多個短的DNA序列,再進行連接從而合成后隨鏈。團隊通過脈沖標記實驗(pulse-labeling experimen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 標記了脫氧胸苷(dTTP),在被T4噬菌體侵染的大腸桿菌細胞與被標記的dTTP結合到特定的時間(2s, 7s, 15s, 30s, 60s, 120s)時終止實驗,提取出DNA后發(fā)現(xiàn)大量短的放射性標記的DNA產(chǎn)物,這暗示了DNA的復制可能是不連續(xù)的。

      DNA連接酶溫敏突變實驗

      他們希望弄清楚這些合成出的短鏈是否是通過DNA連接酶進行連接的,因此,他們用T4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使被侵染的大腸桿菌產(chǎn)生溫度敏感型DNA連接酶,發(fā)現(xiàn)在高溫環(huán)境下,由于溫敏型DNA連接酶失活,這些大腸桿菌中的新和成的放射性標記短鏈DNA積累的更多,這進一步暗示了這些合成的DNA短鏈是通過DNA連接酶進行連接形成更長的DNA鏈。但是由于這些實驗結果顯示,被標記的DNA片段都是短鏈,基于此,當時科學家大都認為DNA復制叉上兩條鏈都以不連續(xù)復制進行合成,但卻無法解釋為什么前導鏈以5’向3’直接延伸也會是不連續(xù)的。

      尿嘧啶片段探測實驗

      為了確定這種不連續(xù)復制過程是只發(fā)生在一條鏈還是兩條鏈都如此,科學家利用尿嘧啶片段探測實驗進行驗證。在自然界中,大腸桿菌DNA復制過程中會有一定幾率錯誤的將dUTP摻入到DNA中從而形成A:U配對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大腸桿菌具有兩種修復機制:一是從通過dUTPase將dUTP進行水解生成dUMP和Pi限制其摻入;二是通過尿嘧啶-N-糖苷酶(Uracil-N-glycosylase, UNG)作用,對摻入到DNA中的尿嘧啶糖苷鍵進行切割,形成脫嘌呤/脫嘧啶位點(Apurinic/Apyrimidinic site, AP site),隨后再由脫嘌呤嘧啶核酸內(nèi)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s)進行切割引發(fā)切除修復。通過對大腸桿菌dUTPase缺陷突變體進行類似的脈沖標記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獲得了更多更短的新合成DNA片段,這是因為dUTPase缺失突變體中,dUTP更容易摻入DNA,被UNG切割后,沒來得及修復,被裂解后使得產(chǎn)生了更短的新合成產(chǎn)物;而利用大腸桿菌UNG缺失突變體進行脈沖標記實驗則發(fā)現(xiàn),新合成的DNA片段中,只有一半是DNA短鏈,這是因為由于沒有UNG對尿嘧啶糖苷鍵進行切割,因此不會出現(xiàn)由于切除誤摻入DNA的dUTP而造成的短鏈產(chǎn)物,而只保留了以不連續(xù)短鏈進行合成的岡崎片段。

      通過這些實驗結論,科學家推測,DNA的復制是半不連續(xù)復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即前導鏈(leading strand)是連續(xù)復制而后隨鏈(lagging strand)是通過合成多個短的不連續(xù)的岡崎片段的方式進行復制。

      岡崎片段的合成方式概述

      在DNA復制過程中,DNA解螺旋后,首先需要由引發(fā)酶(primase)合成RNA引物,從而使DNA聚合酶能以此為基礎由5’向3’延伸合成DNA鏈,岡崎片段合成方式也是如此。在原核生物中,如大腸桿菌,它的引發(fā)酶是DnaG,需要與解旋酶DnaB,聚合酶pol III結合形成引發(fā)體(primosome)產(chǎn)生活性合成RNA引物。在真核生物中,通常由primase-DNA polymerase α (Prim-Pol α)合成RNA-DNA雜合引物,再由DNA聚合酶δ和聚合酶ε進行復制延伸。在兩個岡崎片段的連接部位,DNA聚合酶δ會繼續(xù)合成以替換掉RNA引物,使得RNA引物部分翹起而產(chǎn)生一個翹起結構(flap structure),此時需要對翹起的RNA-DNA引物進行切除,其主要方式是通過Flap切割途徑(Flap pathway)和外切酶途徑(Exonucleolytic pathway)。隨后,由DNA連接酶I(DNA ligase I) 對兩個岡崎片段進行連接。

      岡崎片段的生物學意義

      由于DNA的兩條鏈反向互補,在合成過程中新合成的兩條鏈需要以母鏈(parental strands)為模板從同一個復制起點向兩個方向同時進行合成,在一個復制叉上,兩條子鏈的復制合成方向相同,但自然界中已發(fā)現(xiàn)的DNA聚合酶都是以5’向3’進行延伸,因此只有前導鏈可以按照這個方向進行延伸,而后隨鏈卻不能反向延伸。生物體通過以從5’向3’反復合成多條岡崎片段并進行連接的方式,合成后隨鏈,解決了這一矛盾并保證了DNA雙鏈復制的完整性,這種前導鏈連續(xù)復制和后隨鏈不連續(xù)復制即DNA合成的半不連續(xù)復制現(xiàn)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而岡崎片段缺失突變,可能會引起DNA斷裂以及染色體異常的情況,造成染色體形態(tài)、數(shù)量、倍型的變異。由于基因是染色體上的DNA序列,因此也會造成基因突變,進而影響物種的基因池。

      科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