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中我很喜歡這首《涉江采芙蓉》,其語言平實、感情真摯: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人在異鄉(xiāng),澤畔采花,想要送給思念的人,無奈所念之人遠在舊鄉(xiāng)。同心而不能同居,只能憂傷以終老?!豆旁娛攀住分杏性S多表現(xiàn)類似情感的作品。從前讀古詩,很少去追問其中的草木之名,見到“蘭澤”,就以為是開滿蘭花的濕地。后來才知,這里的“蘭”是菊科的一類香草,并非蘭科的蘭花。 ↑《本草圖譜》 中的蘭草 1. 蘭草生澤畔 一般認為,唐以前文獻中記載的“蘭”,多是菊科的佩蘭之類。這種香草早在先秦時的《詩經(jīng)》和《楚辭》里已有記載。“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茞幽而獨芳”,屈原《楚辭》以各類香草“配其忠貞”,“蘭”即其中之一。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的蘭草 《詩經(jīng)》中的“蘭”是以怎樣的方式出場的呢?是用于儀式。 《詩·鄭風(fēng)·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蕳”,西漢《毛傳》釋為“蘭”,《韓詩》釋為“蘭草”。《后漢書》引《韓詩》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秉蘭草,祓除不祥?!薄办鸪幌椤北臼且环N除兇去垢的原始宗教儀式,在周代的禮制中,這種儀式由女巫執(zhí)掌,后來漸漸演變?yōu)槊耖g的一種習(xí)俗。 每年三月上巳節(jié),春水奔流,鄭國的青年男女手執(zhí)蘭草來到河邊,除兇去垢之外還有另一個目的。南朝盛弘之《荊州記》:“其物可殺蟲毒,除不祥。故鄭人方春三月,于溱洧之上,士女相與秉蕳而祓除,因以淫泆?!薄耙鶝u”即恣縱逸樂,即詩中所謂“伊其相謔”。 ↑《本草圖匯》中的蘭草 除了用于儀式之外,蘭草還有很多實際用途。 《離騷》“紉秋蘭以為佩”,是將蘭草作為佩飾戴在身上;《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是以蘭草泡水沐浴,在后世成為端午節(jié)的習(xí)俗之一;上文《荊州記》說蘭草可殺蟲毒,三國吳人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載蘭草“可著粉中藏衣,著書中辟白魚”,這是用它來防蟲,保護衣物和書籍。 從先秦至唐代,蘭草無論在民間還是宮苑都曾有過種植?!峨x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陸機說“漢諸池苑及許昌宮中皆種之”,一直到唐代,據(jù)醫(yī)家蘇恭記載,蘭草“生溪澗水旁,人間已多種之,以飾庭池”。 ↑佩蘭,葉片三深裂 那么,佩蘭這種草究竟長什么樣?現(xiàn)代植物學(xué)中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為澤蘭屬植物;莖常為紫色;夏秋開花,頭狀花序粉紅色,生于枝干頂端,花和葉片揉碎有明顯的香味。佩蘭最具識別性的特征是葉三深裂,能夠與其它常見澤蘭屬植物區(qū)分來開。 據(jù)《中國植物志》,佩蘭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皆有。野生的佩蘭多生于路邊灌叢及山溝路旁。1972至1974年,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fā)掘出土一個繡花香枕,里面裝著一種草本植物的瘦果及碎葉殘片,經(jīng)鑒定,這種植物正是佩蘭。 ↑上圖為林澤蘭,很可能是《詩經(jīng)名物圖解》之蘭草 發(fā)現(xiàn)了嗎?《本草圖譜》 中描繪的蘭草確實是葉片三裂的佩蘭,但《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的卻沒有這個特征。這可能是因為澤蘭屬其它物種在古時也做“蘭草”使用,如林澤蘭(Eupatorium lindleyanum)、白頭婆(Eupatorium japonicum)等。 ↑上圖為白頭婆 我曾在北京一片河畔濕地中看到過成片生長的白頭婆,我想它可能就是《涉江采芙蓉》里生于蘭澤之畔的芳草。 2.蘭草為國香 當我們追溯古人眼中“蘭”的形象時,會發(fā)現(xiàn)香味是其一大特點。《周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蓖耐轮苏f出的意見,讓人感覺像聞到蘭草的香氣。這句話的前一句我們更為熟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span> 先秦時,蘭草已擁有“國香”的美譽。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鄭文公之妾燕姞[jí]夢見自己的始祖,始祖送她一枝蘭草并對她說:“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而媚之如是?!薄胺?,佩也;“媚”,愛也。始祖送蘭草,是希望她將來的孩子像國香蘭草一樣,受到百姓的愛戴?!皣恪保瑮畈尀椤跋慵子谝粐?。 在那之后,孔子也以蘭花的香味作為標準?!墩f苑·雜言》引孔子的話:“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1]這里的“芷”也是《楚辭》中多次出現(xiàn)的香草,此乃傘形科當歸屬白芷(Angelica dahurica);“鮑魚”則是一種腌制后使其發(fā)臭的咸魚。“鮑魚之肆”是出售咸魚的店鋪,而“蘭芷之室”則是制作蘭、芷這類香草佩戴物的屋子。[2]“蘭芷之室”與“鮑魚之肆”相對,在孔子那里是香和臭的兩個代表。 ↑花卉市場里有時也有佩蘭出售 于是我們不得不提出疑問,蘭草真的那么香嗎?古代那么多香草,為何只有蘭草被稱為“國香”?我準備買來一聞究竟。在網(wǎng)店搜佩蘭,店家打出的招牌都是“去口臭”,價格10到20元一斤不等。收到貨,立刻打開聞了聞,一股熟悉的中草藥味道,但并不刺鼻,正如店家所說,有其獨特和稍大的氣味;至于有多香,其實談不上??赡芄湃怂斫獾南悴莸南?,與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花香的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開始結(jié)果的佩蘭 “國香”蘭草在當時還用于類比君子之品格。先秦《文子·上德》“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慍”,《孔子家語》“且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這兩條文獻均以蘭草類比君子之德,即蘭草不會因為無人佩戴而不香,以此比喻君子不會因為無人理解而怨恨,不會因為窮困而改節(jié)。 先秦時,菊科之蘭草就被賦予的這樣高尚的品格。這也能解釋,為何《楚辭》所載的23種香草中,“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3] 而若干年后,當蘭科之蘭花 “盜取”蘭草的名字后,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花中君子。這個故事我們下篇再講。 (下篇明日推送,敬請賜候) [1]亦見《孔子家語》卷4:“孔子曰,與善人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薄犊鬃蛹艺Z》乃魏國王肅收集而成,“芝蘭”多見于魏晉以后的書籍,“芝蘭”當作“芷蘭”。見:〔日〕青木正兒《中華名物考》,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7、170頁。 [2] 《中華名物考》,第171頁。 [3] “《楚辭》中一共有18章30句提到'蘭’,單是《離騷》一章就有7句以'蘭’為香草。在屈原的作品中,常以香草喻君子,而香草中又以'蘭’出現(xiàn)頻率最高?!币姡号烁豢 恫菽揪壡椤袊诺湮膶W(xué)中的植物世界》,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75頁。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yè)職員/ 中國美術(shù)館志愿者講解員 /植物文化普及者,著有《古典植物園》(商務(wù)印書館,2021.4)。個人微信公眾號【古典植物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