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蘇軾、蘇轍兄弟有“二蘇”、“大小蘇”的雅號,能和他們相比的兄弟,恐怕要數“二宋”、“大小宋”——宋庠和宋祁兄弟了。 “二蘇”和“二宋”各為同榜進士,但宋庠“三元及第”,宋祁省試第一,二人被稱為“雙狀元”。 論仕途,蘇軾與宋祁相當于今天的部級職銜。蘇轍官至門下侍郎,是副相。宋庠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被稱為“狀元宰相”。 論才學,“二宋”也堪稱名家,占盡一時風光,被歐陽修尊為前輩。乾隆皇帝道:其詩文沈博新警,因各隨其性之所近,而為世所傳誦。 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帶領家族移居許昌,成為許下公卿中的名門望族。 宋祁詩意(紅杏枝頭春意鬧) 傅抱石/作
宋祁詩文中,屢屢提到一個地名:“三封”。 驅馬三封下,還家值日西。 三封何所懷,懷我東南畝。 好堅歸去約,相伴老三封。 通過這些詩句,可以得知。宋祁在“三封”不但建有別墅,還有若干田地,與鄰里關系友善。 只不過他常年在外做官,每次回來,如同做客一般。 三封,就是許州陽翟縣(禹州)的三封山,今稱三峰山。 二宋祖籍雍丘(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青少年時期居住于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為何頻頻懷念三封別墅呢?
宋玘,原籍雍丘(今蘭考、民權一帶),太宗端拱二年(989)明經及第,官至江陵府從事。 宋庠兄弟出生于江州。傳說其母鐘氏曾夢到紅衣人贈送一顆大珍珠,遂揣在懷中,第二天就生下了宋庠。兩年后又夢到紅衣人贈送一部《文選》,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小名遂喚作選哥,也就是宋祁。 天禧元年(1017),宋玘赴京述職時病逝。隨侍的宋庠無力安葬,只好將父親厝葬于郊區(qū),回到安陸與弟弟勤學苦讀。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宋祁同舉進士。禮部奏宋祁第一,宋庠第三,劉太后(章獻皇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宋庠第一,置宋祁第十,故有兄弟“雙狀元”之稱。 到了景祐三年(1036),宋庠已官至知制誥、宋祁為太常博士,因其官高位顯,父母均受到朝廷追封。 二人在陽翟縣三封山南原卜得一塊塋地,將父親、生母鐘氏、繼母朱氏,還有叔父宋位正式安葬在這里。 宋祁在致好友書信中寫道:今孟冬二十九日,克陽翟之西南,鄉(xiāng)曰三封。地沃而曠,岡麓回抱,善數者頗以為吉。仆自度之,水深土厚,草樹滋秀,雖微筮謀,當是奧壤矣。 他說:長得以安葬,我一生再沒有值得擔心害怕的事情了。自此我在仕途上不管是否順利,都可以平等心看待了。 從此,三封山便成為“二宋”終生系念的家園。 宋庠像
宋家兄弟身為高官,在京城或有官邸私宅,但三峰山下的別墅,才是精神的歸處,生命的家園。 韓邑西南上故原,春林幾處駐行軒。何妨豫卜歸休地,從古三公亦灌園。 耕疇喬木許西偏,嵩潁相望似有緣。更問具茨南復北,那邊堪作種芝田。 ——聞子京拜掃后周視田廬因問有可為歸計者二首 宋祁請假回三封山拜祭掃墓,并且察看在這里安置的田產住宅,宋庠寄詩表達心愿:等到我們退休了,一定要回到這個嵩潁相望、具茨作伴的家園。 堯讓天下于居住在箕山的許由,許由洗耳于潁河。因為這個故事,許由成為隱士之祖,箕山潁水成為天下士人向往的圣地。宋家兄弟的三峰別墅,既是現實家宅,也是精神故鄉(xiāng)。 命駕不須頻見約,潁濱嵩麓有私田。 吾廬嵩潁畔,亦欲狎樵翁。 田廬我亦牽魂夢,歸去嵩陽一老翁。 在晚年詩歌中,宋庠一次次表達著對于歸隱生活的向住,對于三封別墅的系念。 弟弟宋祁,則直言陽翟已是家鄉(xiāng),訂好了退休計劃?!吨吕疃嗣鳌窌?,他說: “適會里人自韓城來,出君侯手書兩紙……” 里人,即同鄉(xiāng)。韓城,即陽翟。 他又說:“俟夫五六十,乞朝還職,歸三封之下,以奉墳墓,夙昔之志也?!?/span> 遺憾的是,“二宋”生前,均未能回歸陽翟,了卻平生夙愿。 在他們身后,子孫情況不可盡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后裔世代定居在陽翟。 如范仲淹外孫女張氏,家在陽翟,許配同邑宋頤年,即宋祁的孫子。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擊下方卡片 關注潁川派,加星標★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