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留意過這樣的現(xiàn)象。 同樣是吃飯,有的人剛吃幾口就飽了,而有的人卻跟個“大胃王”似的,總能吃很多。 ![]() 甚至你還會發(fā)現(xiàn),那些不能多吃的人,只要多吃撐幾回,慢慢地也變得能吃了;而那些依靠節(jié)食減肥的人,胃口似乎也會越變越小。 如此看來,難道胃可以撐大或餓?。科鋵嵲蹅儭拔缚凇钡拇笮?,真沒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下面小編就來好好跟大家聊聊“干飯人”的那些事兒~ 一、 我們的胃會越撐越大,越餓越小? 1 或許,你還不了解自己的“胃口” 身為人體重要器官的胃,是一個既能上接食道,又能下通小腸,掌管“儲存食物”大權的消化器官。“能屈能伸”是它最大的優(yōu)點。 胃之所以能屈能伸,主要得益于胃壁組織。胃壁從內到外可分為4層,每個肌層都相當有彈性,也正因有了胃壁肌肉的伸縮配合,我們的胃才能裝進不同量的食物,進行蠕動。 ![]() 正常來說,成年人胃的大小,沒太大的區(qū)別,主要是得靠胃壁伸縮。通常進食太多時,胃壁肌肉就會擴張;進食太少,胃壁肌肉就會縮回原來的樣子。 2 那“大胃王”又是怎么一回事? 既然說大家的胃差不多,那肯定會有不少朋友產(chǎn)生這種疑問: 為什么胖子就是比瘦子能吃呢? 還有那些食量驚人的“大胃王”,它們也跟普通人的胃口一樣大小? 還有不少人在節(jié)食減肥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胃口的確變小了,沒之前能吃了...... ![]() 而這一系列胃口大小的變化與區(qū)別,主要是我們沒有搞懂自己的胃容量。 一般來說,胃處于空腹狀態(tài)的時候,胃容量大約50~100毫升左右;飽餐后,胃容量會增加到約1200~1600毫升;吃撐后可達2000毫升,極限進食時甚至能飆升到4000毫升。 這樣就意味著,人在空腹與飽腹的區(qū)間里,能承受的進食差異可高達20~40倍。 咱們可以將自己的胃比做一條均碼褲,胃容量區(qū)間就是胃壁彈力大小,不同體型的人穿,上身效果完全不一樣,尤其是胖瘦相差太大的兩個人,看起來就不像是穿同樣尺碼的褲子,但脫下來,彈力褲就能回到原來的尺寸。 ![]() 所以說,不管你是吃成胖子,還是餓成瘦子,胃的大小并不會改變,實際上還是胃壁伸縮力和胃容量的承受力在起作用。 而那些所謂的天生“吃得多”或是“大胃王”,一方面是他們從小就有“飽餐”的習慣,飲食狀態(tài)一直如此,導致胃壁的張力、胃容量的承受力會比常人要強。還有一方面就是他們腸胃的消化能力好,吃得多也消化得快。 管我能不能吃 又不吃你家大米! 此外,還有些人“胃口好,吃得多”是受大腦的作用。 我們的胃腸道又稱為“腸之腦”,它在受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雙重支配時,面對進食有一定的反射弧,當你進食太快它就難以快速反應,造成你“飽而不自知”繼續(xù)進食,越吃越多,讓人產(chǎn)生一種“胃口大,很能吃”的錯覺。 ![]() 不過,再強大的胃,它的伸縮張力、消化能力也有限,“胃口好,吃得多”并不算一件好事。 二、 長期吃太多,你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每頓都吃到撐的朋友,不如先摸摸自己的腹部,再上體重秤看看上面的數(shù)字,這或許就是最直觀的變化~ 你以為胖就完了?不不不,大家未免想得太過簡單了。 1 沒撐大的胃口,反倒“傷”了 胃口不會越撐越大,但它會被“撐傷”! 當我們用大量的食物“強塞”進胃時,遭受食物“欺負”的胃就會去擠壓它周邊的器官,人就會感到身體不舒服(PS:出現(xiàn)腹脹、燒心、反胃等感覺)。 ![]() 若長期吃太飽,會讓負責消化工作的器官們長期處于一個“超負荷”的工作狀態(tài)。胃需要分泌大量的胃液,胰腺和肝臟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消化酶和膽汁用來促進食物的消化。 這樣不僅加重了它們的消化負擔,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時間長了,胃腸功能也會大不如從前,那些難搞的腸胃炎、胃潰瘍、胃糜爛等等胃病也就找來門來了。 ![]() 2 吃胖了,毛病就來了 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大部分能吃的人,要比控制飲食的人更容易長胖。 而肥胖會帶來并發(fā)癥,《柳葉刀》曾經(jīng)發(fā)表過相關的研究表明:肥胖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發(fā)病風險。且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每增加5 kg/m2,冠心病和中風的發(fā)病風險分別增加1.27和1.18倍。 3 飲食“無度”,人老得更快 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一項血管衰老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食物攝入量較低時,人體可產(chǎn)生一種稱為β-羥丁酸的分子,這種分子有減緩血管系統(tǒng)細胞老化的作用。 若經(jīng)常飽食卻會損傷細胞、造成動脈血管硬化以及各種疾病,從而催人衰老。 ![]() 4 你的腦子也“壞”得快 太多食物堆積在胃里時,身體大量血液就會優(yōu)先支持“消化大業(yè)”,致使大腦血液供應和營養(yǎng)物質相對減少,讓人不僅感到困倦、不想思考、反應遲鈍,久了還會損害腦組織,增加腦健康疾病風險。 此外,有專家表示,大約有30%-40%的老年癡呆癥患者,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看來這“干飯大業(yè)”,并非越多越多好。 三、 究竟該怎么吃,才算健康?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的民間俗話。可這個七分飽的“尺度”,也著實讓人費解。 1 所謂“七分飽”到底吃多少? 由于胃容量只是一個區(qū)間,而每個人的胃伸縮性也不一樣,所以對“吃飽”的感覺也會不一樣。有人吃兩三口就飽了,有的人明明已經(jīng)飽了卻還能吃兩三口。 因個體存在差異性,我們也就很難通過食量、熱量、飽腹感這三個維度去量化七分飽。 ![]() 實際上,這種所謂的幾分飽,就是指人的一種飽腹感。為此,專家特意把“飽”的感覺劃分了幾個等級,便于我們更好地進行判斷。但前提是不要進食太快,以你正常吃飯的速度去衡量。 ![]() 2 每天到底需要吃多少?吃多久? 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一個成人每人每天攝入的食物量,通常在以下這個區(qū)間即可: ●鹽:不超過5g; ●烹調油:不超過25~30g; ●大豆類:25~35g; ●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魚禽肉蛋:120~200g,建議分別占一半; ●谷薯類:250~400g,谷物和署類分別占一半; ●乳類:300g左右,包含鮮奶及其它奶制品; ●水果:200~350g,建議吃新鮮、少糖的水果; 關于吃飯速度快慢的建議,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用15~20分鐘吃早餐,中、晚餐則用20~30分鐘左右。 老人牙齒稀松、消化功能逐漸減退,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加之腸道蠕動減弱,更應細嚼慢咽,建議老人每口飯菜最好咀嚼25~50次。 3 飽餐危害大,少吃行不行? 我們不提倡過飽飲食,也不提倡節(jié)食。 食物攝入過低,一方面會導致胃腸道缺乏食物的刺激,胃酸分泌不足,胃功能下降。同時,膽汁長期滯留,患膽結石的風險增加。 另一方面,還容易導致身體各項組織無法獲取日常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影響人體正常新陳代謝功能,誘發(fā)頭暈、乏力、營養(yǎng)不良、貧血、消瘦等癥狀。
![]() 最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吃飯要有度,心里要有數(shù)。別太多,也別太少;別太快,也別太慢;盡量做到規(guī)律飲食+營養(yǎng)搭配+細嚼慢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