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深遠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延伸出了深奧的華夏文化。在偉大的歷史歲月中不僅出現(xiàn)了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聞名古建筑,還有瓷器、壁畫、戰(zhàn)國編鐘等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品。我們中國的歷史是即使在現(xiàn)代也可以清楚觸摸到,感受到的。 古人不止留下的璀璨物質(zhì)文化財產(chǎn),還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精神文化。特別是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相碰撞給我們帶來了極其豐富瑰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孔子,孔子最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我國歷史發(fā)展中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孔子的思想開啟了一個時代??鬃拥乃枷雵@一個“仁”進行展開,主要包括在詩、書、禮、義、春秋之中。 “禮”在孔子的觀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究上下有序,尊卑有序。古代時期的中國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國家。君主靠著這種思想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民間也依靠這種思想維持社會秩序,保證了國家的安定穩(wěn)固。 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各種復雜的禮節(jié)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禮教、男權(quán)主義思想得到了繁衍的養(yǎng)分。 在從多的禮節(jié)中,限制男女交往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句很有代表的話語。 “男女授受不親”出自于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古代對于女子的要求很高,男女之間不可以直接交往、交談或者是授受物件。尤其是古代女子,名聲是極為重要的。禮教限制大多都是為保全女子的名聲,女子的名聲如何是一個家族的事情。 這句廣為人知的俗語還有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鮮有人知。這下半句究竟是何意?它出自于《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大概就是說“嫂子如果落水了應(yīng)該出手相救”,古人主張出手相救,那這不就是違背了男女授受不親了嗎?孟子就曾就此與淳于髡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 孟子說:“看見嫂嫂掉進水里了卻不去拉,這就跟兇惡的人沒有區(qū)別!男女之間不親自用手遞接東西,這符合禮。嫂嫂掉進水里,小叔子卻用手去拉她,這是懂得變通?!贝居邝照f:“現(xiàn)在整個天下都掉進水里了,先生為什么不去救援呢?” 孟子說:“整個天下都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孟子的本意就是事事無絕對,要學會根據(jù)情況進行變通。不能固執(zhí)地守著所謂的禮節(jié),做錯事。 個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男女有別,注意交往的尺度。學會尊重他人,不做不必要的身體接觸。正確的把握關(guān)系,不與他人保持曖昧關(guān)系。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嫂溺援之以手”,說的就是我們對待男女關(guān)系要合乎于禮,但是也要懂得變通,做人不要太死板。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